本文聚焦郑州市殡仪馆的火化师工作,通过王立创和王同辉两位火化师的经历,深入讲述了他们日常工作内容、面临的心理挑战、工作的艰辛以及社会对这一行业的偏见,展现了他们在生死之间坚守岗位、尊重逝者的职业精神。
听闻死亡的消息,人们往往会忍不住一阵唏嘘;当围观死亡的场景,又难免会发出一声叹息;而真正直面死亡时,那更是一次对观念的重塑……
当新生命呱呱坠地,我们会欣喜若狂,沉浸在生命诞生的喜悦之中;然而,当生命走向落幕,我们却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承受着悲痛。在死亡来临之际,如何能够从容、妥善地送别逝者,或许是每个人都终将面临的人生课题。
对于许多人而言,“殡葬”是一个既陌生又传统,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行业。在郑州市殡仪馆,这里提供着一系列与殡葬相关的服务,包括遗体运输、化妆、冷藏、装殓、火化等等。在众多工种里,火化工是最后与遗体告别的人。当炉膛中火光燃起的那一刻,他们就如同默默的守护者,护送着逝者踏上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王同辉(左)和王立创(右)
“刚入行的时候,我躲在屋里根本不敢出去,是师父硬逼着我去干活的。”
搬运遗体、仔细核实身份,在家属与逝者进行最后告别之后,王立创会恭敬地鞠躬,礼送遗体至火化炉,然后点火开始火化。在火化过程中,他会实时观察遗体的火化情况,并且对风力、火力、炉压进行精准调控。大约一小时后,遗体就会化为一堆灰烬。一个鲜活的生命,从灵魂到躯壳,至此完全从这个世界消失,只留下生者对他无尽的追思与回忆。
王立创在郑州市殡仪馆已经工作了12年,如今的他面对着形形色色的遗体,早已能够泰然处之,成为了生命最后一站的“摆渡人”。
12年前,王立创初入殡仪馆,最初他主要负责火化炉的维修工作,两年后才正式成为一名火化师。“一开始的时候,我特别害怕。刚来的第一个星期,我就一直坐在屋里。老师傅进来喊我‘干活!走’,硬拉着我去做。大概一个半月的时间,我就慢慢锻炼出来了。”王立创向记者回忆道。后来,在领导的安抚和老员工的开导下,他的心态从最初的害怕逐渐转变为敬畏,也深刻理解了这份工作的使命和意义。
王同辉刚接触这个行业时,也有着类似的恐惧经历。“遗体从地下室到火化间要经过一段很长的传送带,传送过程中风比较大,遗体上盖着的被子和身上穿的衣物会被风吹动,每次看到我都感觉是遗体在动,心里特别怵。”王同辉告诉记者,“第一次接触这份工作,心里多少还是很害怕。”
后来,王同辉去找老员工谈心,老同志劝他不要总是往不好的方面想,要放松心情,不要自己吓自己。如今,他干这份工作两个多月一点,也已经慢慢习惯了。
一天最多火化60多具遗体,火化时会听到“刺啦刺啦”的声音
“每一个遗体的高矮胖瘦都不一样,所以所需要的风油配比也不同。火化师的工作容不得一丝疏忽,因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我们的工作直接决定了逝者能否体面、干净地离开这个世界。”王立创严肃地说道。人的躯体虽然最终都会化作一堆灰烬,回归泥土,但那依然是圣洁的,是永远值得被尊重的。
火化完成后,家属会悲痛地捡拾起逝者的骨灰,在泣不成声中,他们会向火化师表达最深的谢意。每当这个时候,一种感动就会涌上王立创的心头。他给予了逝者最大的尊重,而逝者家属也给予了他最深的尊重。
火化前,是遗体最后保留完整模样的时候,因此在家属确认遗体时,情绪往往会非常激动。“经常会突然听到有人号啕大哭,那种哭声特别有穿透力,隔很远都能听见,听见了就忍不住想跟着哭。”王立创告诉记者,“遇到家属情绪激动、拉着拽着遗体不撒手的时候,我们自然不能强行分开,只能找他们的其他家属进行劝抚。”
郑州市殡仪馆骨灰领取处
“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火化大概60多具遗体。早上上班时间是固定的,但下班时间不固定,最晚要到晚上7点左右。把炉子烧完后,还要进行当天的收尾工作和第二天早上的准备工作,包括炉台清扫、工具摆放、垃圾清理等,不能影响第二天的正常开工。”王立创说道,“遗体火化时会有油脂燃烧发出的‘刺啦刺啦’的声音,从小的观测孔可以观察火化情况。进入火化间的遗体大部分经过冷冻冷藏,受热之后会慢慢收缩,产生轻微变形,这种是正常情况。”并不会出现网上流传的“遗体突然坐起来”或者“猛地动一下”的现象。
他们介绍说,正常成年人的遗体火化后,骨灰大约有500克,如果彻底粉碎的话估计连一斤都不到。骨灰的重量主要看遗体情况,高矮胖瘦、遗体存放条件和存放时间等都会产生影响。遗体存放时间长,成灰率就低,损耗就大。
此外,炉子高温焚烧过后的气味很难闻,就像肉烧糊的味道,还有油脂、柴油味混杂在一起。即便是工作了12年的王立创,至今仍然闻不惯这个气味。
“至今没告诉父母做这份工作,担心他们不能接受”
“每当别人问我是干什么工作的,我就说在民政局,然后就不再往下说了。”
年前的时候,王同辉想给家里装一款净水机,销售人员提出要做一个问卷调查。写工作单位时,王同辉只简单地写了“民政局”三个字,销售人员强调要写得准确一点,王同辉告知对方再往下写怕有影响,对方却满口说着没事。“当我写到殡葬行业时,他当时没有什么反应,其实等我走了之后,我写的那张纸就被撕掉了。”王同辉无奈地说,“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对我们这个行业有所忌讳的,一般亲友家有喜事时,我也只是打个电话恭喜一下,把礼金送到,人就不去了。”
“一般人都接受不了殡葬行业从业者。”王立创告诉记者,“我干了十多年,平时跟朋友也很少联系。也很少告知别人自己的职业,不想因为自己的职业让家人也承受异样的眼光。”
王同辉也提到,至今还没有告诉父母自己从事这个行业,担心他们不能接受。
火化师的工作很多都是家属看不到,也不被家属理解的。王立创坦言:“外界对我们的工作不了解,只能靠猜想,不过即使他们有偏见,该做的还得做,不会因此而对逝者不尊重。”
每具遗体火化前,王立创和王同辉都会对遗体深深地鞠一躬。“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心存敬畏,我们送每一位逝者最后一程,说是工作,也是我们殡葬人对逝者的一种尊敬。”王同辉说。
本文通过讲述郑州市殡仪馆火化师王立创和王同辉的工作日常、心理变化、工作艰辛以及面临的社会偏见等方面,展现了火化师这一特殊职业在生死之间的坚守与担当。他们用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位逝者,尽管工作不被大众理解,却依然默默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1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