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假期全国出游人数涨幅明显,介绍了清明的传统习俗及相关文化内涵。江苏各地结合踏青赏花等体验策划文旅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气息融合。清明节成为法定节假日后推动了消费市场繁荣,清明假期与春日经济碰撞出文旅消费活力。还指出透过清明小长假能看到我国文化消费等的良好态势,假日经济规模扩大等情况,最后呼吁顺应消费节奏让春日经济焕发更多生机。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不仅是人们缅怀先辈、寄托哀思的重要时刻,更是亲近自然、拥抱春日的绝佳契机。今年清明假期,全国出游人数规模相较于去年同期有了显著的涨幅。其中,短途自驾、赏花踏青、国风拍照等活动,成为了这个假期的热门关键词。
古人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正处于仲春与暮春的交替之际,天地一片清明,草木繁茂生长。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清明节这天,怀着崇敬之心慎终追远、祭扫祖茔。与此同时,人们也会外出踏青游玩,并衍生出了插柳、荡秋千、食青团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些习俗一直传承至今。据某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假期,踏青、采茶、春日游园等与清明节相关的传统文化节俗体验的搜索热度同比增长了75%,“踏青赏花”相关主题词的搜索热度同比也上涨了46%。人们利用清明小长假,进行一次短暂的休憩,尽情地踏青赏花,享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这充分体现了清明时节拥抱春天、促进身心健康的文化内涵。
放眼江苏各地,当地结合踏青赏花、节气文化等体验,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赏花 +”“民俗 +”等文旅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了“春日经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的博物馆推出了节日民俗情景剧表演、古诗词赏析以及植物拓印等互动环节,极大地吸引了游客的参与热情;有的景区借势打造了民俗体验场景,游客可以身着汉服簪柳枝、行古礼祭扫、执素笺写追思;还有的地方推出了“空中赏花”项目,解锁了赏花经济的全新玩法……这一系列体验感十足的“春日仪式”,将节日与节气紧密结合,让文化与习俗相互交织,使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创意十足的时代气息不断融合发展。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从那以后,这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成为了推动消费市场繁荣的重要载体。今年3月以来,各地的“赏花经济”“春日经济”热度持续攀升。赏春花、品春菜、登春山……人们跟随花期、演出、赛事的脚步去旅行,游览秀美景点、欣赏歌舞民俗、品尝特色美食,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充分展现出文旅产业拉动消费的巨大潜能。清明假期与春日经济相互碰撞,再次激发出了文旅消费的满满活力。消费市场不仅继续保持着旺盛的态势,还在传统消费领域的基础上,涌现出了更多元化的消费热点,让消费者获得了更多的体验感、参与感和互动感。
一个小小的小长假,却能够撬动庞大的市场。透过清明小长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文化消费的强劲势头、旅游消费的灵活多样以及消费市场的勃勃生机。假日经济是观察我国经济质效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我国假日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方式日益多样,这充分显现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也折射出我国经济的发展韧性和潜力。仅以今年春节假期为例,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出游达到了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为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日前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特别强调,要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壮大假日经济,必须进一步围绕消费供给的多样性来做文章。
“万物复苏叠翠青,日暖风和踏歌行。”春天是草长莺飞的美好季节,如今消费回暖、万物向暖。我们应该顺应消费节奏,适应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顺势而为。相信春日经济必将焕发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围绕清明假期展开,阐述了清明的文化内涵,介绍江苏等地文旅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融合,说明清明节成法定节假日后对消费市场的推动作用,通过清明小长假展现我国消费市场的良好态势及假日经济的发展,最后呼吁顺应消费节奏让春日经济更有活力,体现出我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和韧性。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