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福建的发展,展现了福建凭借“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开辟独特发展道路。通过对福建多地的实地调研,介绍了福建在生态、产业、区域协作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包括生态价值转化、新兴产业崛起、山海协作与对外合作升级等,凸显了福建在新时代的新气象和新作为。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资源禀赋不算突出。但福建人民凭借着“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山海经”,让闽山闽水焕发出勃勃生机。全国两会后,光明日报与福建日报组成联合调研组,踏上了春意融融的八闽大地,共同践行“四力”,记录新时代新福建的新气象,并于今日共同在头版头条刊发调研文章。且听《这“山海经”,高腔亮嗓唱了四十余年……》
近年来,福州坚持“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的城市发展战略,大力建设福州新区滨海新城。这座城市实现了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的跨越,开拓出城区建设的新版图和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有媒体曾以《八闽共念“山海经”》报道过福建的这些发展做法,依托自然禀赋、独辟发展蹊径的“福建经验”也因此享誉全国。40多年过去了,新时代的福建又展现出了怎样的新气象呢?由量到质,山绿了水清了日子甜了福建是全国最“绿”的省份,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福建省林业局改革发展处处长吴良锋介绍:“从林票、碳票、地票、生态票、绿票等票证,到全省统一规范的‘福林票’,我们不断探索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激活了万重青山。”福鼎市的赤溪村藏在群山褶皱里。而在宁德市蕉城区三都镇白基湾海区,3月17日19时许,天色已完全黑透,深水网箱渔排上传来大黄鱼欢腾的“扑通扑通”声,养殖户们开始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捕捞时段,直至次日凌晨天蒙蒙亮。开春以来,海上兴起了直播卖大黄鱼的风气。宁德市德源贸易有限公司经理黄祖华捞起一条金灿灿的大黄鱼,对着镜头向网友展示:“好生态产好鱼,我们出售的大黄鱼以野化5年左右的为主,平均重量能达到2斤。”不过,他也回忆起早年间的情况:“大量渔民圈地养殖海鲜,大面积、高强度的海上养殖和养殖垃圾不合理排放,造成海水富营养化,鱼类大量死亡,渔民损失惨重。”于是,福建渔业开始从“浅蓝”走向“深蓝”。在产业发展方面,20世纪80年代起,“爱拼会赢、输人不输阵”的晋江人依靠“三来一补”发展起纺织、鞋服等产业。2016年,晋江作出“惊人”决定——举全市之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面对“做鞋子的能做好芯片?”的质疑声,晋江人用行动作出回答:制定国内首个集成电路人才认定标准,建立4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和3个科创基地,设立规模逾百亿元的产业专项基金,推动南翼国家高新区从零起势。晋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许国鑫坚定地表示:“我们计划到2035年‘再造一个晋江’!”泉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林秋玲指出:“再造一个晋江、再造一个福建,显然不能只靠传统产业。当前,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我们必须追‘新’,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山里的福建人也在积极追“新”。龙岩上杭县德尔科技车间里,工人正在检验、充装含氟特种气体。上杭县工信科技局局长谢宝开兴奋地说:“这可是生产半导体的新材料!几年前这里还是水泥厂呢。”上杭地处山区,2012年主导产业仍是挖矿和开山做水泥。谢宝开回忆:“看到周边县市一个个起飞,我们着急啊。”后来,他们请来专家开讲座,走进企业学产业,奔赴外地取真经,发现山上的资源不仅能做水泥,还可以发展新材料。如今,上杭现有新材料企业35家,形成较为完整的新材料产业链,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不仅如此,站在福清兴化湾,东福研究院氢能研究所负责人曹雪幡远眺海面,一座座白色风电塔筒犹如擎天柱般矗立。塔筒下“福州造”海水直接制氢装备“东福一号”正在将海水电解,制取氢气。曹雪幡意气风发地说:“我们已经实现了全球首次海水无淡化制氢中试成功,正在积极推动产业化。”目前,福建已经布局26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并在能源材料、能源器件、化学工程、光电信息等领域培育建设了8家创新实验室,加速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在山海相拥的宁德,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崛起,曾经的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跃升为新能源产业高地。福建宁德思客琦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郑挺表示:“我们是追着宁德时代来的,产业链是最好的招商!”宁德市工信局副局长黄鹏耀介绍:“依托宁德时代,我们先后引进80多家上下游企业,覆盖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以及电池回收等产业配套,打通研发、制造、服务等各个环节,打造出全球知名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如今,福建已建成4个国家级、17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以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型产业集群。由小到大,联动多了成效好了天地广了一条戴云山脉,隔出两个“福建”。山上的闽西和海边的闽南,曾经差异巨大。龙岩、南平、三明等地农民世代与山田缠斗,“三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八个月赋闲”的无奈催生出打工大军,他们大多前往海边的闽南打工。20世纪90年代,福建实施山海协作、联动发展,闽南送产业上门,闽西人留在了当地。但如今,闽西人又忙着去闽南了。福建省长汀卓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王国雄背着包,从长汀县坐上了去厦门的高铁,他说:“赶着去厦门讨论技术,我们在那里有‘飞地’!”原来,公司在厦门的“科创飞地”建有工程技术中心,招引高技术人才,开展技术攻关。30多年前,厦门与龙岩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送项目、送产业,为龙岩发展输送动力。如今,双方携手探索“飞地经济”,建立“厦龙科创飞地”。厦龙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阵欣喜地说:“通过飞地模式,把山这边的资源、劳动力优势和海那边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结合起来。”厦门与龙岩、福州与南平、泉州与三明……一批山海“双子星”应运而生,一批“科创飞地”落子布局,高端药物制剂、稀土功能材料、轻合金产业技术等一批山海协作创新中心陆续建设。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表示:“山区与沿海在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市场开拓等方面存在诸多互补性,如何激活山海联动是福建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重大问题。山区以前注重‘引进来’,现在主动‘走出去’,‘科创飞地’成为山海合作新模式。”这种逆向创新模式,实现“科技研发在沿海,产业发展在山区”,共享山海智慧。勇于开拓的福建人,山海协作的目光已不局限于福建本土。在福州市鼓楼区一家宁夏特产体验中心,市民林华品尝完宁夏滩羊后连声称赞:“宁夏的滩羊果然不膻,白水煮都好吃,肉质细嫩,尝过一次就爱上了。”滩羊是宁夏盐池县的一号产业,福建援宁盐池工作组对当地养殖产业进行扶持。宁夏人郝然和几位老乡在福州、泉州的“美食生意”越做越大。据不完全统计,在宁夏的闽籍企业(商户)有约7000家、安置当地劳动力10万多人,与此同时,5万多宁夏人在福建创业就业。“福建市场+宁夏产品”“福建企业+宁夏资源”“福建技术+宁夏转化”……闽宁协作不断升级,从曾经的“单向输出”迈入今天的“双向奔赴”互利共赢新阶段。在电视剧《山海情》里,凌一农教授靠传授菌草技术富了西海固的群众,而今,福建培植的小小菌草已扎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被巴布亚新几内亚当地人称作“天堂鸟教授”。林占熺介绍,福建援助巴新东高地省菌草旱稻项目已实施至第4期,菌草成为东高地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从南太平洋到非洲,从南亚到拉美,再到联合国舞台,菌草技术版图还在扩大。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福建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累计投资设立企业1200多家,中方投资额250多亿美元;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设“海丝学院”36个,为当地培养众多技能人才。不久前,马可·波罗笔下的“刺桐城”泉州,迎来了一批来自岛国斐济的年轻人,他们是来学习纺织技术的,在太平洋彼岸就感受到了来自福建山海的煦煦暖风。
本文通过对福建多地的调研,全面展示了福建在新时代的发展成就。在生态方面,福建通过不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实现了山绿、水清、民富;在产业上,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崛起,展现了强劲的发展活力;在区域协作上,无论是省内的山海协作,还是与宁夏的闽宁协作以及在国际上的“一带一路”合作,都呈现出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态势。福建正以“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