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出台城镇化方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新举措,安徽发力城镇化:放宽落户、产业集聚与同城化并进

本文围绕安徽省印发的《安徽省贯彻落实〈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展开,介绍了到2028年安徽城镇化的目标,还阐述了合肥人口情况、落户政策放宽、皖北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以及合肥都市圈同城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安徽省贯彻落实〈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为安徽省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到2028年,农业转移人口将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皖北集中片区以及其他城镇化潜力地区的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将更加协调。合肥都市圈的同城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功能、品质和活力都将显著提升,届时将形成“品质优越、活力迸发、近悦远来”的城市矩阵。

从人口数据来看,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总量实现了重大突破,达到1000.2万人,成功跻身全国第18座千万人口大城的行列,同时也是全国第16座“双万城市”(万亿GDP、千万人口)。在人口增长方面,2024年合肥市全市迁移净增长人口为13.1万人,占净增常住人口的87.9%。

安徽出台城镇化方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新举措,安徽发力城镇化:放宽落户、产业集聚与同城化并进

落户合肥主城区条件将放宽

为了让农业转移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根据《方案》,安徽将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全力满足新市民的各种需求。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将进一步深化,落实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在街道或社区设立公共集体户,同时推行合法稳定的租赁住房落户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合肥市主城区的落户限制也将放宽。只要在合肥市合法稳定就业,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或住房公积金处于缴存状态且累计达6个月(45周岁以下放宽至3个月),就可将户口落在单位集体户或就业地公共集体户。而且,《方案》特别提出,在长三角区域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或住房公积金的时间可累计计入。

在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方面,安徽也有一系列举措。将加快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中等职业教育、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严格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并报考普通高中政策,同时探索建立以流入地学籍和连续受教育年限为依据的高考报考制度。此外,还将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为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安徽计划每年培训农民工20万人次以上。有序引导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灵活就业、“副业创新”、多点执业等新就业模式,还推广黄山市“妈妈岗”“陪读岗”等用工模式。

在社会保障方面,将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

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

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涵盖了安徽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及滁州市定远、凤阳、明光和六安市霍邱四县(市)区域内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省级(际)合作共建园区。自2019年起,中央和地方根据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部署,先后多次印发文件,提出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方案》以皖北列入城镇化潜力较大集中片区为契机,提出促进更多政策资源、要素资源向皖北集聚。结合皖北四大重点产业集群建设,谋划一批适应性产业,集中力量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四大重点产业集群。

同时,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质量效益优先的开发区评价体系,加快“僵尸企业”出清。推进开发园区5G基站、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布局建设,完善企业孵化、仓储物流、中试平台、检测验证、工业设计、供应链、就业及培训等配套设施建设。持续结合皖北四大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

安徽还将在皖北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有效分担合肥非核心功能,提升对潜力地区辐射带动能力;推动节点城市提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加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高等院校分校(院)布局力度;鼓励职业院校与优质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深化“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产业发展人才供给能力。

据记者了解,在3月21日即将启幕的2025徽商大会议程中,将特别设置“知名徽商皖美行”部分,组织参会嘉宾赴合肥和皖北部分城市投资考察、洽谈合作,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构建合肥1小时“同城化”通勤圈

根据《方案》,安徽将以合肥为核心,织密都市圈内射线、环线交织的交通网络,构建1小时“同城化”通勤圈。稳步推进都市圈内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推动合肥轨道交通向周边县城和重点城镇延伸。

同时,搭建都市圈内常态化产业对接平台,推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由中心至外围梯次分布、链式配套,加快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共建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中试孵化基地。

为方便共享城市生活圈,《方案》鼓励通过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合作办医、远程医疗协作等方式,联合制定同城化无差别受理事项清单,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高频政务事项跨市“一网通办”。

《方案》还特别提出,促进多城市协同发展,强化芜湖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芜马同城化和芜宣一体化;促进阜阳市中心城区和邻近县域深度协作,将阜阳城市圈打造成为皖北城镇协调发展样板区。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于静波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根本在于培育全省经济增长新引擎,弥补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动能不足,以自身发展能级的提升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这既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安徽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发展的现实之需。”(刘一枫)

本文介绍了安徽省印发的城镇化实施方案,包括到2028年的城镇化目标。阐述了合肥人口现状,以及放宽合肥主城区落户条件、保障随迁子女入学、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保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举措。还提及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构建合肥1小时“同城化”通勤圈等内容,多方面推动安徽城镇化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767.html

(0)
KennedyKennedy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