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展开,介绍了如何从“被动熬夜”转变为“主动护眠”,着重阐述了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关于睡眠方位、姿势以及睡眠卫生等方面的养生知识,为提升睡眠质量提供了借鉴。
3月2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睡眠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你睡得还好吗?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被动熬夜”似乎成了许多人的常态。然而,想要实现从“被动熬夜”到“主动护眠”的转变,关键在于逐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我国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为我们揭示了睡眠方位的奥秘。他提出:“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意思是,在春夏这两个季节,睡眠时头朝向东、脚朝向西是比较适宜的;而到了秋冬季节,头朝西、脚朝东则更为合适。合理的卧向有助于人体与自然和谐共处,对提升睡眠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孙思邈还推荐了一种睡眠姿势——“眠作狮子卧”,也就是右侧卧位且下肢弯曲。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姿势与现代生理学所提出的最佳卧位不谋而合。与仰卧和俯卧相比,侧卧具有诸多优势。它不仅能够减少对心脏的压迫,促进血液循环,还能让呼吸更加顺畅,减少打鼾和恶梦的发生。现代人在睡前不妨尝试调整一下睡姿,逐步培养科学的睡眠习惯,以此来提升睡眠质量。
孙思邈对睡眠卫生极为重视,他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不能忽视这些睡眠细节。比如,要避免张口呼吸,因为这样容易让病邪入侵人体;夏季睡觉时不要裸露面部,防止面皮受到损伤;冬季睡觉不要蒙头,以保持头部清凉;睡前不要将脚悬于高处,以免肾气受损;睡觉时也不要紧贴墙壁,防止风邪侵袭。此外,还应注意避免醉酒后直接入睡,否则可能会引发各种疾病。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实际上对睡眠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世界睡眠日”为切入点,引出从“被动熬夜”到“主动护眠”需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观点。接着介绍了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关于睡眠方位、姿势和睡眠卫生等方面的养生建议,强调这些细节对提升睡眠质量的重要性,呼吁人们重视睡眠习惯的培养。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