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8日“2025年黑河流域生态监测技术联合测试及应用示范”项目第一次工作会议的相关情况,包括会议目的、参会单位、联合测试的安排,以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项目中的工作等内容。
在2025年3月8日这一天,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于北京精心组织召开了“2025年黑河流域生态监测技术联合测试及应用示范”项目的第一次工作会议。这一会议的召开,犹如一颗投入科研湖泊的石子,激起了众多科研人员对生态监测技术发展的关注涟漪。
此次会议聚焦于“十四五”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专项生态监测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其意义重大且深远,通过在黑河流域真实场景下开展联合测试,能够对相关监测技术的精准性、可靠性与稳定性进行严格验证与比对。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生态监测技术的协同创新,更能促进生态监测仪器的国产替代与升级。同时,开展黑河流域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检验与应用示范,将为全国生态修复监督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来自众多知名科研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其中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永涛及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刘荣霞等领导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且会议由刘荣霞主持。
会上,张永涛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黑河流域在我国西北地区扮演着重要的生态屏障角色。这里涵盖了冰雪、冻土、森林、草甸、农田、湿地、荒漠等多种复杂的生态系统,拥有复杂的地貌和生态环境,同时又具备坚实的观测基础。正因如此,黑河流域成为了验证生态监测仪器装备适应性和稳定性的理想场景。此次联合测试以项目群的方式组织推动“大协作、大集成”的科研组织模式,是践行有组织科研、创新专项管理举措的一次极具意义的探索。他希望各单位能够打破单位和项目的界限,凝聚共识、实现资源共享、发挥优势互补,从而顺利完成测试与应用示范任务,为全国脆弱生态区监测提供可复制的“黑河经验”。在会上,各单位代表积极交流了联合测试的工作思路,并围绕本次联合测试工作方案展开了深入讨论。
此次联合测试有着明确的时间安排,将于2025年6月—9月(夏季干旱环境)和2025年10月—2026年2月(冬季高寒环境)在黑河流域开展。共有18个重点研发项目参与其中,其中15个来自“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专项,3个来自“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项目经费合计3.68亿元,涉及50余家科研单位(课题级别)。目前,联合测试团队已经制定了工作方案、数据共享规则等,并且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写技术方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此次联合测试及应用示范项目的重要参与单位,肩负着多重重要职责。一方面,它将协助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做好项目的专家支持、成果集成凝练与宣传等工作。另一方面,它将参与“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系统研制和示范”项目,重点测试自主研发无人机载蒸散发观测系统。同时,还会深入开展生态系统水、碳关键参数监测和示范应用工作,为黑河流域及全国脆弱生态区的保护与修复监督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和设备保障,有力推动生态监测技术在生态领域的应用与创新突破。
本文围绕“2025年黑河流域生态监测技术联合测试及应用示范”项目第一次工作会议展开,介绍了会议聚焦的内容、参会单位、黑河流域的重要性、联合测试的安排以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工作等。该项目以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集合多方力量,有望在生态监测技术上取得突破,为全国脆弱生态区监测提供宝贵经验和技术支持。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