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情感咨询服务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男子花费高额费用挽回女友却“人财两空”等具体案例,揭示该领域定义模糊、监管不完善、机构资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乱象。同时,分析了非医疗心理服务领域存在的制度性缺失,并呈现专家对于推进情感咨询服务规范化建设的建议。
在当下的社会中,情感问题困扰着不少人,这也催生了情感咨询服务行业的发展。然而,这个看似能为人们情感问题排忧解难的行业,却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多位心理学教授、法学专家指出,我国情感咨询服务领域的规范化建设仍需大力推进,相关监管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男子在19天内花费35800元试图挽回女友,最终落得“人财两空”的结局。据南都此前报道,多名处于失恋状态的消费者疑似陷入情感咨询服务的消费陷阱。他们在短期内多次付款,满心期待能追回感情,可最终却未能如愿。南都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这些提供情感咨询服务的机构,通常以咨询名义开展业务,但严格来讲,它们并不属于心理咨询服务范畴。而且,“情感咨询服务”至今缺乏明确定义和标准。由于定义模糊,再加上消费者与机构签订的合同也未对服务内容进行详细明确,这就导致双方在服务过程中极易发生争执。从机构资质方面来看,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服务过程中,部分机构提供了心理疗愈服务,看似涉及心理咨询层面,而消费者往往抱有修复关系的目的,这又涉及情感指导、婚姻家庭咨询层面。但记者查阅《经营范围规范表述目录》(2023年版)后发现,目前在咨询服务条目里,并没有“情感咨询”的具体内容。根据此前报道,这些提供服务的机构,其经营范围通常包括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健康咨询服务(不含诊疗服务)、婚姻介绍服务等。实际上,多家机构并不具备心理咨询服务的经营资质。不过,从消费者和企业方提供的资料来看,为消费者提供咨询服务的人员通常是心理咨询师、婚姻情感咨询师。这也就意味着,“情感咨询”“婚姻家庭咨询”在定义和监管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些机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受心理咨询相关法规的约束和限制。在实际服务中,消费者和机构对于服务内容的评价存在较大分歧。例如,一名在广州沐光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购买服务的消费者表示,该机构提供的服务与承诺严重不符。“导师每天只是打电话问我怎么想,合同里说的学习资料根本没有,根本没有实际服务内容。”针对这一情况,沐光公司督察部负责人安迪在回应南都记者采访时称,公司提供服务的导师都具备“婚姻家庭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师”双证上岗,并且有部分学员通过公司服务修复了亲密关系。然而,当记者想要进一步采访成功案例的学员时,安迪虽表示可以与学员沟通,但截至发稿时,记者并未得到进一步回复。对于“服务仅提供资料阅读、未实际改善关系”的质疑,广州唯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同样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并称公司以帮助客户为宗旨,若客户认为权益受损,可联系售后部门按流程处理。记者还注意到,双方签订的合同并未对服务内容进行详细规定。以幸福有方(广州)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合同为例,其售价超2万元的服务内容仅仅写着“完美爱人关系构建”“关系疗愈”,而机构的主要义务是指派经过培训且有经验的咨询师提供服务。有消费者质疑幸福有方提供的服务过于敷衍,主要是分享电子书、电影。对此,该公司总经理魏鹏回应南都记者采访称,“幸福有方的服务内容包括书籍、视频、电子书等资源分享,但这些只是我们服务的一部分。我们为每位消费者量身定制服务计划,包括一对一咨询、情感指导、沟通技巧培训等。如果消费者反映服务次数或质量与约定不符,我们将立即核查具体情况。”近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相关企业注册量明显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心理咨询需求的增长。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心理咨询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大幅增加60.9%,达到3.02万家,创下近十年心理咨询相关企业注册量及其增速的双高峰。2024年全年,我国累计注册1.75万家心理咨询相关企业,同比增加28.2%。截至2025年3月19日,我国已注册7212家心理咨询相关企业。从区域分布来看,截至2025年3月19日,我国现存13.0万家心理咨询相关企业。其中,广东的企业数量最多,有1.50万家,其次是江苏、上海、河南,分别为1.21万家、1.09万家、1.01万家。在城市分布上,上海现存1.09万家心理咨询相关企业,领先优势明显,深圳、广州、北京分别现存7507家、5355家、4441家心理咨询相关企业,排名城市前四,此后依次为郑州、长沙、武汉等地,相关企业存量均在4200家以内。对于情感咨询背后反映的非医疗心理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胡元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折射出行业存在三大制度性缺失。一是行业准入门槛模糊,现行心理咨询师认证体系存在培训周期短(最低120学时)、督导时数不足(多数未达500小时)等结构性缺陷;二是监管机制滞后,非医疗心理服务机构仍处于工商注册监管盲区,未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评估标准;三是专业人才培养断层,我国每年通过认证的12万心理咨询师中,仅约8%完成系统化的流派培训、个案督导、个人体验“三位一体”专业训练。胡元还指出,当前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结构性矛盾,医疗机构侧重精神疾病诊疗,对占人口18%的心理亚健康人群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他建议构建三级服务体系:精神科医院负责疾病诊疗,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承接亚健康干预,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他认为亟须推动心理咨询纳入医保目录,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体系。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邓敏贞指出,当前我国情感咨询服务领域的规范化建设仍有待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由于这种新兴业态的特殊性,导致服务效果评估维度存在先天困境,难以建立统一量化的评价标准。基于行业特性,邓敏贞建议消费者在签订服务协议时,应优先选择以可量化指标,如服务时长、咨询次数等作为主要计费依据的合同模式,这样能更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刘旺认为,人的情感问题本身十分复杂,虽然情感咨询执行起来难度较大,但市场对这类服务的需求确实存在。随着人们对情感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应的服务也越来越多。国家虽然有一定的监管和规范措施,但整体上仍不够细致,监管难度较大。而且,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与婚姻家庭问题相互交织,服务机构将心理咨询和情感婚姻咨询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心理咨询主要解决心理问题,针对的是正常人的问题,而患有抑郁症等精神问题则需要交给专业医生处理。婚姻家庭关系咨询还涉及法律、伦理、文化习俗等多方面问题。刘旺进一步指出,很多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情感关系咨询有需求,但对相关规范缺乏了解,只想着解决问题,却没有意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的商业诱导因素。由于来访者缺乏判断能力和相关常识,做出的选择往往不符合自己的真实需求,导致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提高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的素质、实现规范运营是关键,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也至关重要。此外,婚姻咨询必须遵循专业的伦理规则。刘旺呼吁,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素养。
本文通过具体案例揭示了情感咨询服务领域存在的定义模糊、监管缺失、机构资质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同时分析了非医疗心理服务领域的制度性缺陷,并呈现了专家们对于推进该领域规范化建设的建议,强调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监管以及提升全社会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