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行,阐述了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性,上海地区在文物修复方面的特色技艺体系、人才培养情况,以及文旅部非遗传承人入选等相关信息,还提及了比赛对提升文物修复技艺社会影响力的期待。
这两天,当您走进上海博物馆东馆参观时,或许会有一个令人惊喜的“偶遇”。在馆内的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里,一群参赛选手正全神贯注地忙碌着。他们手中紧握着精细的工具,眼神专注而坚定,小心翼翼地修复着眼前的文物,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对文物的敬畏和对修复技艺的执着。
时间回溯到3月26日 – 27日,2025年上海市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盛大举行。值得一提的是,这可是首次在全市范围内举办的展示文物修复技艺的重大赛事。主办方举办此次赛事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为上海的文物修复工作者搭建一个绝佳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精湛的技能,与同行交流宝贵的经验,相互切磋技艺、共同学习进步。主办方希望以此赛事为契机,带动上海地区文物修复水平整体提升,从而推动文物修复事业朝着高质量的方向蓬勃发展。
文物修复工作,它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延续文明血脉、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举措。上海地区虽然在文物考古方面可能不算是大省,但全市的文博相关单位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和积累,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精妙卓越的文物修复与复制技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文物修复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凭借着对文物修复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不断传承和发扬着这门古老而又珍贵的技艺。
近日,文旅部开展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上海博物馆的张珮琛、杨蕴分别入选“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他们积极投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博物馆藏品总量达到了226万件/套,其中馆藏珍贵文物有24万件/套。如此庞大的文物数量,使得对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随着文物保护专业学科地位的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并开设相关专业。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高校都开设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为高层次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培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上海市博物馆协会会长、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对此充满期待,他希望这场比赛不仅能为全市文物领域的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创造更多的机遇和动力,还能进一步提升文物修复技艺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文物保护和传承的事业中来。
摄影:叶辰亮
本文围绕2025年上海市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展开,介绍了赛事的基本情况、上海地区文物修复技艺体系和人才培养情况,以及文旅部非遗传承人入选等内容。同时,提到了“博物馆热”背景下对比赛提升文物修复技艺社会影响力的期待,展现了上海在文物修复与传承方面的积极作为和发展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