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盒群乱象:隐私成商品,诈骗横行

本文深入揭露了一个拥有10万人的开盒群,详细介绍了群内隐私交易、查询服务、骚扰手段、诈骗情况等乱象,揭示了隐私泄露和开盒行为对个人的危害以及背后形成的灰色产业链。

你能想象吗?你的身份信息正被10万人围观,而获取这些信息,甚至无需花费一分钱。当我混入这个规模堪比小国人口的10万人开盒群时,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隐私在这里早已沦为明码标价的快消品。在这里,查户籍比点外卖还要便捷,个人信息比垃圾短信还要廉价。明星的航班信息能叫价几千元,陌生人的堕胎记录被公然晒成交易案例,短信轰炸更是成为群里常见的骚扰手段,甚至还有“十恶不赦”排行榜,第一名的轰炸目标手机连续“尖叫”了215分钟。

有人在群里声称,只要钱到位,没有开不出来的信息。大多数时候,开盒者只需花几十块钱,就能买断他人的安全感。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暴力杠杆”,让普通人第一次尝到了“上帝视角”的滋味,也使得这个隐秘而庞大的开盒群不断有新成员涌入。

潜入10万人开盒群

开盒群乱象:隐私成商品,诈骗横行

某查档机器人提供的查询服务和报价。图/开盒机器人聊天页面截图

什么都能开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我加入了20多个不同的开盒群和开盒频道。其中只有一个频道发布了有关“百度副总裁女儿开盒事件”的报道。商家告知频道订阅者,急单勿报,回单会比往常延迟1 – 2天,理由是“现在很多商家不是停工就是延缓出单”。

据我了解,商家提供的基础查询服务极为广泛,不仅能查到身份、地址、社交账号、车辆、教育、就医等信息,甚至还能根据模糊描述查询对应的目标。而获取这些基础查询服务的成本极低,普通用户只需花费一两个积分。新用户注册后,账户会自动获得3积分,每天签到还能再获取1个积分。我尝试开盒自己,竟然没花一分钱。

对于有大量开盒需求的用户,A群推出了会员服务。会员周费20U、年费300U,成为终身会员需500U。成为会员后,所有查询服务都将免费。即便群里已有10万群友,A群仍在开展推广活动,只要在昵称和个人简介带上A商家的名称和链接,就能免费体验会员一天。这时我才明白,群里那些和“A”相关的群友名称,原来是A商家推广策略的一部分。

在这些开盒群里,人员构成复杂,有使用积分自助查档的用户、购买查档服务的用户、替人查档的渠道中介,还有自称是黑客的查询服务提供者。我原本想根据不同的群切换身份来询问信息,但当我发现另外两个群里的商家也在A群接单时,这个想法就破灭了。

庞大的群友数量为群内成员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商机。一位群友把A群当作主要接单阵地,还向其他群友晒出自己的业绩:“今天早上几十单。”由于流量大,A群还开设了“广告位招租”。只要聊天中出现“个户”“开房”“联通”“通话记录”“机主”等关键词,群里就会自动弹出“xx触发关键词招商中,需要租用请联系客服”的提示。已买下广告位的商家,会因群友触发关键词,在聊天对话框中自动弹出自家的查档服务链接。

更令人惊讶的是,商家的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开盒竟然也要用上大模型了。A群最近发布通告称:“后续视盈利情况,部署社工大模型,打造智能社工聊天机器人,为会员查询提供更好问答方案。”群组中查询信息的功能也越来越“人性化”,“云搜助手”专门为小白用户上线,用户只需根据提示点击输入,就能返回标准语句。商家介绍这项服务时表示,目标是“向老少皆宜人性化又迈进一步”,主打“小白也能开”。

显然,开盒服务已经形成了完整、成熟的灰色产业链,“头部商家”越来越像训练有素的科技企业,在引流获客、技术更新、产品运营等方面都有一套。而这一切的源头,最终指向了“社工库”,一个商家口中可以查询万物的神秘数据平台。

我虽未能直接接触到社工库,但商家向我展示了它的“无所不能”。在一张查档的思维导图中,通过一个证件号,可以查询20余项直接信息,也能通过微信号、手机号、车牌号、银行卡号反向查询证件号。通过微信号、车牌号、银行卡号还能查询下一层级的间接信息,如微信流水、行车轨迹、银行流水等。

开盒群乱象:隐私成商品,诈骗横行

群聊中查档的思维导图。图/讲述者提供

当我询问查档信息的来源时,商家称“人工查询皆为内部人员查询,结果实时保真”。信息的保密级别越高,查询价格也越高。从身份证照片、全家户籍、车牌车主,到五年开房记录、微信/支付宝/银行卡流水、微信好友提取,这些业务的价格从50元逐渐飙升到9000元。得知报价时,我内心五味杂陈,没想到我的微信好友信息能值9000元。这不禁让人担忧,会不会有普通人会为了利益而出卖自己和身边人的信息呢?

从结果来看,开盒群里几乎没有查不到的信息。但更让我担心的是,这些人获取这些信息究竟要做什么呢?在众多查档业务中,有频道甚至提供“查女朋友、前女友、相亲对象有没有打胎记录”的服务。在其发布的查询案例里,三年内的医疗记录可查,“非医保缴费的也能查”。

有时候,人们开盒、骚扰他人仅仅是为了取乐。在A群里,短信轰炸是常见的骚扰方式,且成本极低。我在另一个群组询问是否有短信轰炸服务,不到半分钟,群友就甩出一条带有4个轰炸服务链接的消息,其中3个是免费轰炸,1个是付费轰炸。付费轰炸提供的8项月卡服务,价格从40 – 298元不等。

我随机进入一个免费轰炸群,完成注册、签到后,向机器人发送了自己的手机号和轰炸时间。当第一条显示“顺丰速运”发来六位数验证码的短信到达时,我还没意识到轰炸已经开始。随后,我的手机不断“叮”响,又收到了29条来自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验证码短信。原本设定的轰炸时间是5分钟,但整个过程持续了10分钟。前5分钟我只是觉得时间漫长,后5分钟就有些煎熬了,“叮”的声音变得格外刺耳,短信轰炸也逐渐失控。

我不禁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轰炸什么时候停止?如果升级成电话轰炸怎么办?这些验证码到底来自哪里?为什么短信轰炸要伪装成验证码呢?我之前收到的莫名其妙的验证码是不是也是别人的轰炸呢?未知的恐慌让我不敢再看群里不断更新的消息。确认手机静默5分钟后,我才鼓起勇气打开短信轰炸群。在这里,有一个“十恶不赦”排行榜,根据轰炸时间长短排名。第一名的轰炸对象被轰了215分钟,获得“十恶不赦的人”称号;即使是第十名,其轰炸对象也被轰了75分钟。而这些登上排行榜的人,往往只需几秒钟在群里编辑发送手机号码。轰炸机器人还提供“延时轰炸”服务,商家描述为:给你爱的人送上“祝福”,让你爱的人“夜不能寐”。

开盒群也开设了“反诈”频道

开盒群里的人身份复杂,我不清楚他们的职业、年龄、目的,也不知道他们说的是真是假。在这里,开盒看似没有门槛,但实则充满套路。

一位群友询问“微信怎么查手机号?10元行么?”,有人回复“可以”,也有人说“10元等着被骗吧,最低5U”,还有人直接称回复“可以”的群友为“骗子”。一句“完了大哥们,我被开盒了,谁能帮我一下”,引来了7个“私”的回复和1个调侃“找个楼跳了”。每一句“私”,除了提醒切换到私聊,还会换来机器人的自动回复:“谨防被骗。”

群里流传着一句话:“骗子的价格让你秒付,正规的价格让你心痛,转头你来句哥怎么办”。在开盒群里,被骗的情况或许仅次于开盒。有些心思缜密的骗子,会一比一复刻商家的昵称、头像,甚至发布信息的频道。当有人在群组发布需求时,这些“克隆”账号就会私聊群友。由于模仿得太过逼真,不少用户先付款再等查档结果,直到出现“双清”(清聊天记录、清联系人)时,才发现自己受骗了。有时,账号只需标上“查档”“黑客”“社工库”,就能在群里钓到上当者。

在开盒群里,不仅买家可能被骗,卖家也有风险。有群友先发布需求,还要求“先开后付的来”,在其他群友看来,这种操作大概率是来“白嫖”的。为了防止更多人被骗,A群专门开设了反诈频道,每天都有人在里面曝光骗子、开盒骗子。开盒服务甚至被用来对付那些承诺给别人开盒的人。

尽管采取了反诈措施,但在这个见不得光的地下交易场所里,每天仍有人上当受骗。一位群友痛失200元后在群里诉苦:“到底有没有靠谱的,便宜点的,被坑两次了”“各个付钱前都说可以做,付完了说这不行那不行”。但大家都知道,开盒被骗不能声张,更不能报警,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开盒群成了他们唯一能诉苦的地方。诈骗仍在不断上演,而对开盒的需求也从未间断。

群聊中,一个口气狂妄的群友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报出一串电话号码,声称是自己的,“不怕开”,理由是他用几个免费社工库机器人查过,查不到信息。出于好奇,我和他私聊,告诉他我怕被骗,想找靠谱的开盒推荐。我还说自己是被二房东骗了3000元押金的受害者,手上只有二房东的电话号码,还被二房东屏蔽了,想用电话号码开出二房东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去起诉他。听了我的经历,他还帮我出主意,让我找个人伪装成租房者把二房东约出来。我以“势单力薄”为由拒绝了他。在对话中,他重复了5遍“骗子很多”,后来我才发现,他在群里的人设是假的,所谓“不怕开”的电话号码根本不是他本人的。这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开盒群里诈骗如此高发。最后,他劝我“开盒根本没必要,浪费钱”。那一刻,“好心人”和“骗子”的身份在他身上重叠了。

其实,我跟他说的故事确实发生过,只是已经过去一年多了。潜伏在这么多开盒群里,我也曾忍不住想输入那个被拒绝接听无数次的二房东电话号码,但最终还是克制住了这个错误的念头。

普通人的“狩猎游戏”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抵制开盒的诱惑。在匿名的社交暗巷里,一场以“开盒”为名的狩猎游戏正在上演。参与者们手持数据匕首,将他人的人生切割成碎片,悬挂在名为“曝光”的绞刑架上。他们既是开盒者,也是在虚拟丛林中寻找存在感的困兽。

对一些人来说,他们迷恋的是将活生生的人“降维”成可拆解的数据包,户籍、外卖地址、行动轨迹,每一条信息都是一块拼图,拼凑出对他人生活的绝对掌控。而获得这种权力快感就像点外卖一样简单,开盒者只需花几十块钱,就能买断他人的安全感。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暴力杠杆”,让普通人第一次尝到了“上帝视角”的滋味。

更可怕的是,开盒群里的查询信息还指向了一些年龄更小的群体。除了出现2005年以后的身份证号码,还有查询结果显示为湖南某学院、成都某小学、上海某运动学校、唐山某高中的开盒信息。有群友调侃,“‘电报’上全是小学生、初中生”。

不过,“开盒”也会出错。我那张买来不到一个月的新电话卡就出了问题。我把号码输入三个不同的开盒机器人,跳出的都不是我的名字,而是一个内蒙古老年女性的姓名,还出现了她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甚至密码。密码是一串由32位数字和小写字母构成的组合,很难想象哪家银行卡的密码会这么复杂。而这位内蒙古女士,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注销的手机号被800公里外的陌生人无意中“开盒”了。

新办电话卡可能还没来得及更新身份信息,开盒群里偶尔也会出现查不到准确数据的情况。对此,机器人解释说:“技术团队每日持续导入数据,持续更新,如果暂时未查询到,可以过两天试一试哦。”当我还在想只要信息更新得快,查档速度就跟不上时,A群发来通知:“新增大量数据……覆盖全国80%以上,数e新五要素,全国案件覆盖70%,全国各行业数据,更新后数据更多、速度更快”。

现实是,我们不能盲目恐惧开盒,但开盒所能波及的范围确实在不断扩大。你永远不知道别人会因为什么理由开盒你。在海外社交平台,有用户这样形容开盒:“惹我的我要开盒,我看上的我要开盒,看上我的我要开盒,和我做朋友我不会开你盒,但是除此之外和我是任何关系的,我在和你聊天的同时,应该把你家户口本的所有人都开出来了。”

本文深入揭露了10万人开盒群的种种乱象,包括隐私交易、骚扰手段、诈骗频发等问题。开盒服务形成了成熟的灰色产业链,对个人隐私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尽管群里有反诈措施,但诈骗仍屡禁不止。同时,开盒行为波及范围不断扩大,甚至涉及到青少年群体。我们应提高警惕,重视个人信息保护,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打击这种违法犯罪行为。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6774.html

(0)
ZacharyZachary
上一篇 2025年3月2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