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新能源车存在的一些常见误解,通过作者自身的使用体验以及相关数据,对“充电麻烦”“不安全”“不保值”这三点误解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这些误解背后的真相,呼吁大家亲自体验新能源车,不要被谣言劝退。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些事物产生误会,而有些误会,只有当我们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之后,才会发现它们是多么的离谱。就拿新能源车来说吧,很多人明明连新能源车都没开过,却早早地就给它下了定论,觉得它不靠谱、不实用,只是个“科技玩具”。
然而,当我真正开上新能源车之后,才发现很多我们所担心的问题,其实都只是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被一些不实言论吓出来的。尤其是以下这3点,可以说是新能源车被误会最深的地方。
误解一:“充电太麻烦,假日还得排队”
这可能是阻碍很多人购买电车的第一道心理防线。毕竟,类似的说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什么“万一哪天出远门,高速上还得排队充电”,什么“我家楼下根本装不了桩,怎么办”。说实话,我在刚接触新能源车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担心。甚至在刚提车那会儿,我还特地去查了周边充电桩的位置,生怕哪天车子“电量见底,满城找桩”。
但当我真正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因为电车根本不需要“跑到没电再去找桩”。对于大多数电车用户,尤其是家里能装私桩的用户来说,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找桩”这个问题。下班回家,顺手把车插上,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满电出发了。这哪里叫“补能”,简直就是“顺手一插”,就跟给手机充电一样简单。
当然,也有不少用户家里不装私桩,那是不是就真的很不方便呢?其实不一定。现在不少小区车库都有集中充电桩,而且城市中充电桩的覆盖密度也越来越高了。据官方数据显示,国内主要城市的公用充电桩密度,已经达到26.5台/平方公里。这样的覆盖范围,比加油站都要给力,我们还有什么可焦虑的呢?至于高速排队充电这种情况,那都是极个别的特殊情况,就跟我们加油时偶尔也会遇到排队的情况一样,真不用被这种小概率事件吓到。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充电并不麻烦,只是很多人被一些不实言论吓到了。
误解二:“电车不安全,一撞就起火”
这个误解其实挺吓人的,尤其是在网上,有些视频经过传播和剪辑,里面“电池自燃”“一撞就烧”“无缘无故起火”等画面,谁看了都会心里发毛,搞得好像电车都是“定时炸弹”一样。但说实话,这种恐惧并不是来自我们的真实经历,而是被舆论放大的“心理阴影”。
你仔细想想,燃油车起火的新闻其实也不少,可我们为什么不觉得油车“容易爆炸”呢?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燃油车,对它的风险已经“麻木”了。而电车作为一种“新物种”,大家对它天然就比较敏感,再加上个别事故被反复传播,于是就形成了“电车不安全”的集体刻板印象。
但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现实是“主流的电车品牌”,在安全方面的投入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就拿小米、极氪这些品牌来说,它们出现事故的概率微乎其微。甚至有数据显示,电动车的起火概率其实低于燃油车。只不过电车一起火就容易上热搜,而油车着火,我们反而觉得“正常”了。这可不是我瞎说,以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为例,2023年首季,全国燃油车自燃事件激增,达18360起;相比之下,新能源车自燃仅640例,数量显著较少。算上各自的保有量,燃油车自燃率为0.58/万,新能源车更低,仅0.44/万。就凭这样的数据,怎么能说新能源车不安全呢?
误解三:“新能源车不保值,远不如油车”
说起这个问题,很多人脱口而出的就是:“电车嘛,不保值!”甚至还有人半开玩笑地说,电车就是“买得起,卖不起”,一落地就掉价,堪比电子产品。听起来确实挺吓人的,但这个说法真的全面吗?其实未必。
因为情况早就发生了变化。曾经的一些低端新能源车,由于技术不成熟、续航虚标、品牌影响力弱,残值的确不高。但现在的新能源车,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虽然有的车确实贬值比较快,但也有很多热门电车的保值率,已经超过了同级的油车。就拿小米SU7来说,曾有段时间里,二手车比新车还便宜,这怎么能说不保值呢?
而所谓的“油车保值”的神话,其实也早就破灭了。以懂车帝的降价榜为例,降幅大的车型,几乎清一色都是油车。新车都不保值,还谈什么二手车保值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总的来说,新能源车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真正可怕的,其实是那些“朋友讲的、群里看的、论坛上听说的”段子。新能源车到底好不好用,得你自己亲自试试才知道,千万别让别人的几句话就把你劝退了。
本文围绕新能源车被误解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充电麻烦、不安全和不保值。通过作者自身的使用感受以及相关数据,有力地反驳了这些误解,让我们看到了新能源车的真实情况。希望大家能够摒弃偏见,亲自去体验新能源车的魅力。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