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国家画院推出的“人物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学术研讨会暨邀请展”展开,阐述了国家画院在民族艺术传承发展中的使命担当,探讨了人物画自主发展的新路径,以及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动人物画创作迈向新高度。
在乙巳仲春这个充满生机的时节,中国国家画院精心策划并推出了“人物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学术研讨会暨邀请展”。这一活动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将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这一重要问题再次清晰地摆在了业界的面前。
回首中国国家画院的发展历程,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它对于民族艺术的使命与担当。它的前身是1977年成立的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198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画研究院,到2006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历经三次重大变革,民族艺术中国画的创作与研究始终是其关注的核心重点。
立足中国画独特的文化特质,着眼于山水、人物、花鸟这三大画科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国家画院在2024年针对山水画创作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和提名展。而在今年,又适时推出了人物画的相关活动。从这些举措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画院为助力民族艺术创新、建立中国艺术现代话语体系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此次活动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艺术自主发展的新路径。人物画作为中国画三大画科中最早出现的画科,肩负着“明劝诫,著升沉”的重要文化使命。在唐宋时期,人物画曾在画坛大放异彩,然而元代以后却逐渐走向衰落,明清两代也难以挽回其颓势。直到20世纪,在为民族呐喊、为时代写真的创作实践中,在中外艺术的交融碰撞中,老一辈美术工作者们不断探索、上下求索,开创了中国人物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新审美范式,创造了新的艺术高峰。
“笔墨当随时代”,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不禁思考:如何将人物画推向新的高度?此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和邀请展,正是集中对人物画面临的新问题进行研判辨析,积极探讨其发展的新空间。
在当下视觉图像极为丰富的时代,传统中国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已经难以满足当代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我们必须直面传统笔墨语言与现代视觉经验之间的割裂问题,才能在以屏幕媒介为主导的观看方式中,拓展绘画的表达空间。那么,如何在传承艺术传统的同时,实现对现代审美的再造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人物画创作实际上是将生活情感与文化记忆相互交织的综合表达。众多实践经验表明,人物画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更新,关键在于打破已有的创作模式。创作者需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处和现实生活的前沿两个方向去寻求创变资源,在艺术语言、媒介材质、美学风格等多个方面大胆创新,重新定义中国人物画。
特别是在现实题材创作中,创作者需要从“心”出发,关注当代人的喜怒哀乐,深度挖掘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心”的感知作为一种强大的创造力,将重构画家与社会、创作与欣赏、教化与审美、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多重联系。
在对“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的深入探讨中,人物画创作者与研究者们正全力以赴地构建一种既尊重传统又充满创新活力的艺术新境界。我们满怀期待,在日益多元的文化语境里,人物画卷能够更加丰富多彩,谱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诗篇。
本文介绍了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人物画相关活动,体现其在民族艺术传承发展上的使命担当。回顾人物画发展历程,分析当下面临的问题,强调人物画创作要在传承中创新,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汲取资源,创作者应从“心”出发挖掘时代精神。创作者与研究者正努力构建新艺术境界,期待人物画能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7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