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东莞一家人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展开,详细介绍了毒蘑菇的危害、常见种类、中毒症状、避免中毒的方法、中毒后的处理以及人们对毒蘑菇的常见误解等内容,旨在提醒市民警惕毒蘑菇,保障饮食安全。
近日,东莞有一家人在大岭山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几朵野生蘑菇,觉得新鲜便采摘了回家。他们将蘑菇清洗后煮了一锅蘑菇汤,好在,家里只有一人喝了这锅汤。
次日凌晨,喝了汤的人身体出现了严重不适。整个人状态极差,突发呕吐、腹泻等症状。
3月26日上午,东莞市食品药品高质量发展工作专责小组来到大岭山森林公园病例采集蘑菇处进行实地调查。果然,他们见到了那些让人“不好”的毒蘑菇。
该专责小组再次郑重提醒广大市民:春天到了,山林间环境潮湿温暖,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在这个时期,很容易发生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中毒后,轻则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重则可能中毒身亡!
其中,最为常见且毒性极强的就是致命鹅膏(白毒伞),它被称为蘑菇界的“毒王”。致命鹅膏(白毒伞)含有剧毒,仅仅50克所含毒素的量就足以毒死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误食后会引起严重肝损伤,进而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自2000年被发现至今,致命鹅膏在我国至少制造了30余起惨案,导致100余人中毒,超过60人死亡,死亡率高达60%以上,真是名副其实的“蘑界”头号毒王。
“致命鹅膏”含有致命剂量的鹅膏肽类毒素,会造成急性肝损伤。一个成年人吃1朵中等大小的“白毒伞”,就可能被毒死。
野外无毒蘑菇易被毒蘑菇污染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它们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是难以辨别的,所以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
误食毒蘑菇引发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如何避免毒蘑菇中毒?做到这三点
如何避免毒蘑菇中毒呢?做到这三点就够了: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东莞市食品药品高质量发展工作专责小组提醒广大市民朋友,踏春郊游期间,千万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山林、路边的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不要在路边摊贩处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为避免引发食源性疾病,要慎食野生蘑菇。特别是集体聚餐、旅游时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对于餐厅、食堂等食品生产经营者,同样也要做到以下“三不”:在采集采购、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环节,应做到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要确保在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没有混入有毒蘑菇。
· 毒蘑菇中毒后要警惕“假愈期”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
特别要注意和警惕毒蘑菇中毒的“假愈期”。部分病人经治疗后,急性胃肠炎症状逐步缓解甚至消失,给人以病愈的感觉。其实此时毒素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器官,侵害了实质脏器,会在1 – 2天后病情迅速恶化,累及肝、肾、心、脑等脏器,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状缓解时,仍应留在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再出院。
如果您发现违法违规经营食品行为,一定要及时拨打投诉举报电话“12345”。
对毒蘑菇的N种“误解”
·误解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伞、秋盔孢伞等有剧毒。广东地区毒蘑菇中毒的第一杀手——白毒伞则是纯白色的。毒蝇伞很漂亮,鲜红色菌盖点缀着白色鳞片的形象构成了“我有毒,别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
·误解2: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误解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误解5: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适用范围非常狭窄,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转发,提醒家里人!
本文通过东莞一家人误食野生蘑菇中毒的案例,详细介绍了毒蘑菇的危害、种类、鉴别困难、中毒症状、预防方法、中毒后处理以及常见误解等内容,提醒市民在春天野生蘑菇生长旺盛期,要提高警惕,做到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保障自身饮食安全。同时,若发现违法违规经营食品行为应及时举报。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7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