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2024:增长目标实现,却难掩国际、科技等多重焦虑 2024滴滴:市场竞争下的艰难前行,自动驾驶或成未来转机

本文围绕滴滴2024年的业绩表现展开,详细剖析了其在中国出行、国际业务以及自动驾驶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指出滴滴虽实现了一定增长,但也面临着以价换量、国际市场发展不平衡、自动驾驶竞争激烈等问题,强调自动驾驶对于滴滴突破增长边界的重要性。

滴滴2024:增长目标实现,却难掩国际、科技等多重焦虑 2024滴滴:市场竞争下的艰难前行,自动驾驶或成未来转机

2023年10月,在重新上架回归9个月后,滴滴抛出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增长计划:中国出行业务2023年计划增长45%,2024年和2025年每年分别增长10%-15%。

在竞争愈发激烈的2024年,滴滴成功实现了目标。其全年中国出行总订单量达123.92亿单,较2023年增长14.6%;GTV(总交易额)为3014亿元,较2023年增长11.3%。订单量的持续增长推动了业绩的提升,2024年全年,滴滴实现营收2068亿元,同比增长7.5%;净利润13亿元,成功扭转了2023年48亿元的亏损局面。

然而,这份看似不错的成绩单背后,也隐藏着一丝焦虑。国际业务目前还无法为公司带来足够的收益,公司整体利润主要依靠资产剥离来实现,而自动驾驶业务也未见明显起色。在注重效率的网约车行业,滴滴的科技底色显得不够深厚。投资者对此也并不十分满意,在滴滴退守的美国粉单市场,股价在财报发布后出现了下跌。若滴滴未来想成功二次上市,就需要在自动驾驶方面有所突破。毕竟,这不仅是滴滴突破增长边界的希望所在,更是构建科技护城河的关键因素。

01 以价换量,瘦身增效

2024年全年,滴滴包括中国出行和国际业务在内的核心平台交易量达到160.05亿单,较2023年增长18.8%;核心平台GTV为3927亿元,较2023年增长16.2%。从表面上看,滴滴的增长态势良好,龙头地位依旧稳固。但深入拆解数据后,却能发现其中的隐忧。中国出行业务作为滴滴的核心支柱,14.6%的订单增速与11.3%的GTV增速之间,存在着3.3%的“剪刀差”。这意味着,滴滴正在通过降低单价的方式来换取规模的增长。

进一步分季度来看滴滴的营收增长情况,订单量Q1至Q4分别同比增长27.1%、12.3%、10.6%、10.8%,GTV分别同比增长21.1%、8.7%、7.8%、9.3%,全年滴滴的订单量增长速度都快于交易额增长速度。客单价的持续下降,也从侧面反映出滴滴在国内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巨大压力。2024年四个季度,滴滴的客单价分别为24.2元、24.5元、24.5元和24.1元,呈现出波动下行的趋势,Q4更是创下了24.1元的新低。

去年,网约车市场迎来了一波上市潮,嘀嗒、如祺出行等平台先后成功登陆港交所,获得了更多资金来加强自身竞争力。此外,高德地图背靠阿里的生态,以聚合平台的形式通过竞价机制,筛选出更低价格的服务,吸引了更多价格敏感型用户。虽然十年前不计成本的价格大战基本成为过去式,但在如今日益饱和的市场环境下,平台之间的补贴战仍在暗地里持续较量。以广州图书馆至广州火车站为例,高德地图提供的经济型最低价仅需13元,而滴滴即使是特价拼车方案,一口价也要15.7元起。

为了抵御对手的进攻,去年滴滴的销售及营销费用增至115亿元,同比增加10.4%,其中主要是消费者激励费用的增加,但整体占营收的比例在下降。“烧钱换增量”的策略看似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际上暴露了滴滴在存量竞争中的被动地位。当补贴成为常态,平台与用户的关系将从“价值绑定”逐渐退化为“价格依赖”。

在网约车运作体系中,用户和司机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如果无法在用户体验和司机收入增长之间找到较好的平衡,那么竞争、合规等压力自然会随之而来,最终可能导致用户流失。从2020年到2024年,中国网约车司机人数从不到300万大幅增长到近750万人,包括景德镇、苏州、重庆、莆田等多地都出现了网约车运力过剩的情况,纷纷发出饱和预警。在蛋糕有限的情况下,这对平台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滴滴2024年的经调整EBIT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43.3亿元,而去年同期为亏损21.63亿元,在年度层面上实现了扭亏。这主要得益于滴滴在2023年8月将智能车业务卖给了小鹏汽车,甩掉了年亏损超20亿元的包袱。这一举措立竿见影,2024年净利润同比提升了58%。当然,这不仅改善了滴滴的盈利结构,也让滴滴能够集中精力应对市场竞争。

02 海外风景虽好,但不足以“躺平”

2018年,滴滴创始人程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你在8亿用户上碰到瓶颈,那就国际化,就像突破第一宇宙速度一样,从地球到太阳系,那里有60亿用户。”滴滴早在2017年就组建了海外业务团队,到今年已经是出海的第8个年头,国外市场确实让滴滴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财报显示,2024年滴滴国际业务总订单量达36.13亿单,较2023年增长35.8%,季度日均订单突破至1100万单;总交易额为913亿元,较2023年增长34.8%,且连续四个季度GTV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国际业务的高增长无疑给滴滴打了一剂强心针,但远未到可以“躺平”的阶段。

目前,滴滴海外网约车业务覆盖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巴西、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然而,地区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海外业务约九成的订单均来自巴西、墨西哥这两个市场,而非消费力更强的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和国内市场类似,滴滴出海也采用了低价竞争的策略。国际网约车巨头Uber主要占据中高端的专车产品,而滴滴则专注于低价的快车和两轮车等业务。据《晚点Latepost》报道,滴滴在巴西等国优先发力三四线城市,做好快车业务,依靠比Uber更低的价格、更丰富的运力选项来进行错位竞争。在巴西,滴滴比Uber更早上线两轮摩托车业务,向司机收取的佣金更低,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司机加入,较快地实现了规模效应。直到今天,滴滴在巴西和墨西哥日均达千万的订单中,摩托车承运的订单规模依然位居前列。

坚持多年的性价比路线,让滴滴海外业务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造血能力也逐渐显现。2024年,滴滴的国际出行业务已实现经调整EBITA盈利,对公司实现扭亏为盈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不过,参考Uber的发展路径,滴滴未来还需要开拓更多的市场。

滴滴的国际化历程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8月,滴滴正式在俄罗斯市场开展业务,希望从俄罗斯的网约车业务逐步向西拓展至欧洲国家。但由于本土对手Yandex和Citymobil的强势阻击,烧钱投入也未能取得成效,2022年2月,滴滴黯然退出了俄罗斯市场,至今仍未进入欧洲市场。

滴滴并未放弃国际业务,而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加码。2025年1月20日,滴滴出行App开通试行“海外出行”功能,瞄准中国出境游客,首期试行服务覆盖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80个旅游热门目的地。然而,这一策略将增量绑定于旅游业复苏这一外部变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滴滴仍无法在欧美等高价值市场取得突破,其国际业务恐怕难以成长为真正的第二增长曲线。

03 自动驾驶仍决定着增长边界

滴滴创始人、CEO程维表示:“进入2025年,我们在继续深耕主业的同时,坚持‘负责任的创新’,推动自动驾驶发展和AI应用,为乘客、司机和生态伙伴带来更优质的服务。”由此可见,自动驾驶是滴滴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

滴滴是最早布局自动驾驶的网约车平台之一,尽管拥有最丰富的用户出行数据,但由于资源分配问题,未能及时将其转化为技术优势,结果从领先者沦为了追赶者。早在2016年,滴滴便开始着手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测试,起初重心更多偏向造车,与车企合作不顺后启动“达芬奇”项目。但不论是和车企合作搭建汽车运营商平台,还是“自立门户”成立“达芬奇”造车项目,相关业务都进展不顺。最终,迫于资金压力,滴滴将智能车业务打包卖给了小鹏,聚焦自动驾驶业务。

当前,自动驾驶赛道的竞争异常激烈,滴滴可能只处于边缘位置。如祺出行凭借Robotaxi的故事,成功拿到了打开港交所大门的钥匙,并背靠广汽集团的支持,计划2025年投放5000辆Robotaxi。百度萝卜快跑则成为了“价格屠夫”,将单公里成本降低至1.2元,让广大司机直呼“卷不起”。在北京、上海等地,萝卜快跑的日均单量突破1.5万,预计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除了武汉,萝卜快跑已覆盖国内超10个城市,甚至“跑”到了阿联酋的阿布扎比。

相比之下,据滴滴自动驾驶官方最新数据,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滴滴拥有超200辆自动驾驶车,在上海和广州的运营区域内实现了混合派单,但存在感远不如萝卜快跑。

为了应对竞争,滴滴一方面与广汽埃安合作发布无人驾驶新能源量产车项目,共同成立广州安滴科技公司造车,首款L4级无人车预计2025年量产。另一方面,滴滴寻求外部融资以补足弹药。综合公开报道,2024年10月,滴滴自动驾驶宣布完成C轮融资,总金额达到2.98亿美元,目前正寻求新一轮50亿美元融资,以加速首款Robotaxi量产车的落地。

去年末,滴滴联合创始人张博卸任了CTO一职,继续担任滴滴自动驾驶公司CEO,专注于滴滴自动驾驶业务。高管人才和资金的到位,表明滴滴加大了对自动驾驶业务的投入,加快了抢占Robotaxi入场券的步伐。

在传统网约车市场,业绩对补贴和司机生态的依赖较大。滴滴通过大规模烧钱确定了市场老大的地位,但仍需要时不时地进行补贴来稳住份额。而包括数据、技术等基础设施带来的效率提升,才是滴滴的护城河。在AI时代,自动驾驶无疑是护城河的关键组成部分,将重构成本结构。进一步来看,对于网约车平台而言,落地Robotaxi也意味着更低的风险。尤其像顺风车这类产品长期被诟病和担忧的安全问题,随着Robotaxi的引入,可能会得到有效解决。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Robotaxi的加速普及已是大势所趋。谁能率先找到突破点,谁就可能彻底改变竞争格局。

本文详细分析了滴滴2024年的业务表现,其在中国出行业务上虽实现增长,但存在以价换量的问题;国际业务有增长但地区发展不平衡且面临开拓新市场的挑战;自动驾驶业务起步早却进展缓慢,面临激烈竞争。自动驾驶被视为滴滴突破增长边界、构建科技护城河的关键,滴滴正加大投入以期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改变竞争格局。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8595.html

(0)
KennedyKennedy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