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胸科医院省内首例鞘内药物输注装置脑池内置管术成功实施,开启肿瘤治疗新篇章

安徽省胸科医院肿瘤二科于3月25日成功为一位晚期肺癌伴脑膜转移的老年女性患者实施省内首例鞘内药物输注装置脑池内置管术,介绍了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过程,阐述了脑池给药的优势,以及该手术为多发骨转移患者带来的双重保障。

在医学不断探索前进的征程中,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可能为患者带来新的生机。3月25日,安徽省胸科医院肿瘤二科就创造了一项省内首例的医学佳绩——成功为一位晚期肺癌伴脑膜转移的老年女性患者实施了鞘内药物输注装置脑池内置管术。这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手术,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不仅为患者后续的鞘内注药治疗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的全新路径,更标志着医院在肿瘤治疗这一复杂且关键的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技术飞跃,朝着攻克复杂癌症难题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

攻坚克难,实施突破性手术

这位患者的抗癌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早在2023年2月,命运就给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她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并且已经伴有全身多发骨转移。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她和家人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绝望之中。然而,病魔并未就此罢手。同年8月,头晕头痛的症状再次将她推向了更深的深渊,经过进一步的检查,她被诊断为脑膜转移。

面对如此严峻的病情,患者和家属并没有放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疗。前期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这让大家看到了一丝希望。然而,病魔总是如此无情。今年3月,头晕头痛的症状再次卷土重来,而且比以往更加剧烈。经过专业的评估,发现脑膜转移出现了进展,患者的病情再次陷入了危机。

面对患者复杂且棘手的病情,肿瘤二科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组织了多次的研讨和分析会议,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经过反复的权衡和论证,团队最终决定采用鞘内药物输注装置脑池内置管术,并结合脑池内注药的治疗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充满了挑战,但团队成员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成功地完成了手术。手术成功并局部注药后,奇迹出现了。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大幅提升,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脑池给药,尽显独特优势

肿瘤脑膜转移是一种极为棘手的病症,它的预后不良,病情凶险程度极高。目前在临床上,针对这种病症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常规的放化疗在面对肿瘤脑膜转移时,疗效往往欠佳,难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虽然在部分脑膜转移治疗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但还未能突破现有的困境,无法为患者带来根本性的治疗效果。

经腰穿蛛网膜下腔注射化疗药物是目前较为有效的一种治疗方式,但传统的腰穿注射存在着诸多弊端。由于需要反复穿刺,这不仅让患者承受着巨大的身体痛苦,还大大增加了操作过程中的风险。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脑脊液呈钟摆式运动,鞘内注射的药物仅分布在导管尖端的有限范围内,药物从腰部到达脑室的路径漫长,在这个过程中,药物的疗效会大打折扣,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肿瘤二科徐玲玲主任介绍,脑池给药作为一种先进的治疗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药物能够直接输送到脑室,参与脑脊液循环,药物在脑池内的停留时间明显延长,能够更加均匀、精准地作用于脑膜上的病灶。这种近乎“点对点”的精准药物输送,极大地缩短了药物起效的时间,能够更快速、高效地控制肿瘤的发展,同时不良反应也更少。

双重保障,助力多发骨转移患者

对于这位同时存在多发骨转移的患者而言,鞘内药物输注装置的植入,更是提供了一份双重保障。即便在后期肿瘤进展过程中出现骨转移疼痛,通过这个小小的装置,还可以泵入镇痛药物,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痛苦。脑池给药的镇痛效价极高,可达口服用药的1000倍。这意味着在达到相同镇痛效果的前提下,脑池给药所需的药物剂量大大减少,不仅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还能有效规避耐受性风险。

这种集肿瘤治疗与疼痛缓解于一体的双重保障机制,犹如为患者撑起了一把坚实的保护伞。它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痛,提高其生活质量,还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治疗支持,让患者在抗癌的道路上不再孤单和无助。

本文围绕安徽省胸科医院肿瘤二科成功实施省内首例鞘内药物输注装置脑池内置管术展开,介绍了患者复杂的病情、手术过程及意义。脑池给药的优势和该手术为多发骨转移患者带来的双重保障,体现了这一技术突破在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价值,为更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432.html

(0)
marjoriemarjorie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