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U30:青年创业者的闪耀舞台

本文聚焦于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北京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论坛”中30名入选2024年度中关村U30优胜者榜单的青年创业者。介绍了北京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的支持政策,以李振坤和张淼等优胜者的创业故事为例,展现了青年创业者的创新成果和发展规划,同时阐述了北京市多部门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推出的多项措施。

在如今的创业舞台上,一群平均年龄31岁的青年创业者成功站在了舞台的“C位”,他们正以蓬勃的朝气和创新的思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业传奇。

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北京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论坛”上,30位青年创业者脱颖而出,入选2024年度中关村U30优胜者榜单。这些青年才俊活跃在多个前沿领域,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生物医药、空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数字经济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振兴产业等领域精心绘制着创新版图,他们的每一次探索和尝试都可能为行业带来新的突破。

实际上,这份充满“青”力量的创业榜单背后,彰显着北京对创业青年满满的诚意。北京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游钧明确指出,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北京始终将人才视为创新发展的最强驱动和最优引擎,不遗余力地为青年科技人才在京发展提供最大诚意、最好资源和最优服务。在识才方面,范围不断扩大;在爱才方面,名片不断擦亮;在助才方面,措施不断完善。

早在2024年3月,《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其中专门设立章节提及“创新人才”。该条例明确规定,市人民政府以及人才工作、教育、科学技术等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人才支撑保障措施,致力于培养、引进、使用和服务创新人才,全力建设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

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教师李振坤便是2024年度中关村U30优胜者中的一员。他首创提出了一种新型软体机器人概念——“流变机器人”。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这种运用4D打印技术生产出来的软体机器人类似于科幻电影中的液体角色“毒液”,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随心所欲地拉伸变形。

李振坤介绍说,传统的软体机器人大多依赖于弹性材料的变形,但其变形方式相对固定,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较为有限。而流变机器人依托4D打印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有限变形的问题,大大增强了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流变机器人有着广泛的用途。它可以赋能人形机器人的关节结构,使其动作更加灵活;可以进入科技馆或学校开展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还可以赋能时下热门的低空经济领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我们的团队都是年轻人,有年轻的老师,也有年轻的学生。”李振坤自豪地说。目前,整个团队由8名教师和十几名学生组成,他们正全力以赴加快科技成果的概念验证。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已经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王军医生团队展开合作,共同开展利用流变机器人抑制癌细胞转移的相关动物实验。他们期望让携带抗体的流变机器人能够精准识别血液中的癌细胞,并最终将其杀死,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参加论坛当天,会议室门口的人形机器人吸引了李振坤的注意。他在与技术人员交流时了解到,对方在机器人制造过程中面临着成本高昂、制造难度大等诸多问题,希望借助3D、4D打印等先进技术生产产品,以降低成本。

“我们一聊,就加了微信,之后我们可以给对方的机器人做一些外壳。”李振坤兴奋地说。借助中关村论坛和中关村U30等优质平台,他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合作机会,为团队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李振坤还透露,团队计划在今年下半年成立公司,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流变机器人从实验室的“书架”真正走向市场的“货架”,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与李振坤一同走上领奖台的同领域优胜者还有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COO张淼。在本届论坛年会期间,该公司的多台“灵宝”机器人佩戴着“智愿者”证在会场中穿梭,为参会者提供迎宾、导引等贴心服务,成为了会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张淼介绍说,“灵宝”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具身智能和灵巧操作,它可以应用在特种作业的场景中,代替人类完成危险环境下的作业任务。今年,团队将研发重点聚焦在矿山、矿井等高危应用场景,旨在让机器人不仅能完成市面上已有的巡检任务,还能执行具体操作,最大程度降低高危环境下人工作业的风险和隐患,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

张淼回忆说,公司成立初期,中关村科学城的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贴心服务,例如场地支持、人才招聘等。基于机器人研发所需的载重、噪音控制、挑高等特殊需求,在工作人员的推荐下,公司成功入驻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一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她还透露,目前公司已完成超亿元融资,新一轮融资正在有序进行中。今年,公司的目标是实现100台以内的小规模量产和交付,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中关村U30优胜者的创业经历是众多科创年轻人在北京扎根发展的一个缩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团北京市委员会副书记(兼)龚维幂介绍,近年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推出了多项措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构建起了一套覆盖全面的支持和服务体系。该体系以本科生为起点,包含“启研”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面向在京外籍学者的“汇智”项目、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等,全面覆盖了18岁至45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全链条全过程,通过强化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青联副主席王泰鹏在现场详细解读了《团市委服务保障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相关政策》。他介绍说,团北京市委通过实施“青凝计划”,聚焦四大方面全方位服务青年人才成长。

在“成长领航”方面,团北京市委通过国家治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和北京青年科技人才训练营等项目,着力培养爱国进步的引领者,为青年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在“专业引航”方面,积极推荐优秀人才参与重要项目与人才计划评选,并打造“挑战杯”竞赛、“中关村U30”等高水平平台,为青年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在“结伴同航”方面,组织“火花科学青年思想会”“科学家会客厅”等活动,加强青年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思想碰撞和创新灵感的激发;在“保驾护航”方面,利用社区青年汇等阵地提供生活服务支持,如子女托管、交友联谊、心理咨询等,解决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

王泰鹏表示,下一步,北京共青团将持续聚焦青年科技人才关心关注的重要领域和重要事项,不断优化服务措施,助力人才潜心科研,勇攀高峰,创新创造,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通过介绍2024年度中关村U30优胜者榜单中的青年创业者,展现了他们在多个领域的创新成果和创业故事。同时,阐述了北京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包括《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的实施,以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团北京市委等部门推出的多项措施。这些举措为青年创业者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助力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推动北京科技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775.html

(0)
KennedyKennedy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