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杭州“六小龙”火爆背后的成功密码

本文聚焦杭州“六小龙”现象,通过记者深入蹲点采访,与创业者、政府工作人员等交流,揭示了杭州在人才吸引、政府服务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探讨了其成功背后难以复制的秘诀。

近期,随着深度求索(DeepSeek)的热度飙升,杭州“六小龙”现象宛如一颗耀眼的新星,吸引了全国的目光。一时间,各地纷纷陷入反思,“为什么××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各类前往杭州考察、学习的活动也频繁见诸报端,仿佛杭州成了一座亟待挖掘的宝藏之城。

然而,“六小龙”之所以能在杭州这片土地上崛起,其背后必然有着无法轻易复制的核心因素。近日,海报新闻记者深入杭州,展开了为期数日的蹲点采访。记者与高新科技创业者、政府工作人员、大学教授以及个体创业人员等数十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试图通过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故事,探寻那隐藏在背后、难以被模仿的“成功秘诀”。

这个春天,杭州“六小龙”的影响力早已跨越国界,引发了世界的关注。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出圈的是杭州?这座城市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在“六小龙”最火爆的那段日子里,各地“向杭州学习”“我们为啥不行”的反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那么,杭州究竟拥有怎样的独门秘籍?其他地方又该如何借鉴杭州的成功经验呢?

深度揭秘:杭州“六小龙”火爆背后的成功密码2025年3月14日,2025环梦AI智能机器人科普展在杭州盛大开幕,现场观众与机器人积极互动,场面十分热闹。图源:视觉中国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年轻人为何如此偏爱这座城市。在过去的3年里,杭州净增人口超过40万,已然成为全国人口净流入最高的城市之一。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人才众多,尤其是年轻人才云集,成为了最显著的感受。

年轻人才为何对杭州情有独钟呢?这与当地政府对人才“超乎常规”的重视密不可分。一位杭州的“90后”科技公司创业者笑着告诉记者:“我原本并不知道自己也能申请杭州高层次人才,直到有一天突然接到政府部门的通知,才知道还有这么好的事情。”每当有好的政策出台,政府部门总是会主动通知他们,提交申请后,补贴也能迅速到账。

在杭州,不仅科技类人才备受重视,年轻大学生、各类奖项获奖者以及手工技能人才等“潜力股”同样受到青睐。在记者停留杭州的一周时间里,听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80后”赵展展凭借一手精湛的“捏脚”绝活,获评杭州C类人才,可享受当时125万元的购房补贴;网红导游“小黑诸鸣”凭借专业能力,获评杭州D类人才;“95后”快递小哥李庆恒因在省级快递技能竞赛中获奖,获评高层次人才,不仅可享受100万元购房补贴,还能在子女就学、医疗保健、车辆上牌等方面享受人才礼遇。

从外地到杭州出差的宋宁也深有感触,他曾获得过行业性全国大奖,但在家乡却达不到申报高层次人才的要求,而按照杭州的人才政策却可以申报。宋宁感慨地说:“对比太明显了。家乡不把你当人才,在那种环境下,你可能也不把自己当回事了。但是杭州却明确告诉你,来杭州,你就是人才!”

近年来,尽管许多城市都在大力“抢人”,但结果却大相径庭。统计数据显示,杭州近十年常住人口持续增长,近3年增长了40多万人,仅2024年就新增10万余人。在杭州未来科技城,10年间,人员平均年龄从42岁降至32岁,科技城仿佛“年轻”了10岁,而整个产业规模更是增长了50倍。

“六小龙”的火爆出圈,无疑为这座城市的招贤纳士打出了一张极具吸引力的广告。据媒体报道,今年春天的杭州招聘会上,大学以上学历应聘人数比去年猛增了一倍。

深度揭秘:杭州“六小龙”火爆背后的成功密码2025年3月1日,杭州今年新春最大规模线下人才招聘会盛大启幕。图源:视觉中国

深度揭秘:杭州“六小龙”火爆背后的成功密码2024年3月2日,杭州,2024年浙江省高层次人才洽谈会暨“留在浙里”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会现场,热闹非凡。图源:视觉中国

接下来,我们要探寻谁是“六小龙”背后默默孵“龙蛋”的人。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后,一位入驻余杭的企业家感慨道,公司落地杭州,手续十分简便,当地政府承诺的事情都能一一兑现,而且从不干涉企业的经营决策。

一位企业高管在朋友圈感叹:“杭州是懂老板的政府,是理工科老板友好型城市。”“六小龙”横空出世的背后,离不开当地政府的耐心“陪跑”,他们就像一群默默孵“龙蛋”的人。

在采访中,记者结识了杭州某区级单位的工作人员李轩(化名)。自2023年考入该单位以来,700多个日夜,他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企业“陪跑”的工作中,却从未参加过一次企业的酒局。

有网友认为,杭州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服务周到,是因为工资特别高。对此,李轩向记者透露,他的工资并不高,服务意识并不是金钱能够买来的。

浙江省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府参事葛继宏举例说:“在杭州,有招商干部开私家车带创业者找办公场地,油费自掏腰包;有企业遇到融资困境时,政府敢为项目担风险注资。”杭州愿意试错,愿意给年轻人更多机会,这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空洞的口号。

多位创业者也向记者表示,杭州是真的“把你当回事”,政府似乎从不把自己当作管理者,而是服务者。一位杭州市民告诉记者,自己去政府部门办理某些手续时,如果临时缺少某些材料,只要不存在原则性问题,工作人员会根据情况先办理,自己可以回家后再通过网络、邮寄等方式补交材料。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记者结束采访从杭州返回后,因个人一证件到期,拨打了相关部门的热线电话咨询办理事宜,接电话的工作人员问一句答一句,就是不一次性把办证要求说清楚。

葛继宏说:“很多地方学杭州,为什么学不来?其实他们自己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是不愿意从根源上改。杭州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各地政府和工作人员如果做不到,那营商环境永远无法变好。”

此外,采访中记者还有一个深刻的感触,那就是杭州的营商环境特别注重从“小”做起。无论是对待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还是各行各业的小微创业者,都是如此。

在杭州拱墅区长庆街道经营巧媳妇川菜馆的吴国全说:“我走过很多地方,没见过杭州这样的待遇。”说起在其他地方的创业经历,吴国全欲言又止,反复感慨:“不一样,太不一样了。”

吴国全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自己的小店需要改造燃气管道,十几万的花费让他无力承担,街道办出手帮忙,一下子节省了十多万;孩子到了入园年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主动打来电话,温馨提醒可以免费上学;店里忙碌的时候,政府部门会雇清洁工人进后厨把垃圾打包装好,直接拉走。夫妇俩文化程度不高,对政策了解不及时,政府部门的这种主动帮助,让他们格外感动。

葛继宏说:“优化营商环境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政府不去打扰企业,但是一直守在旁边,你有事时我呵护着你,就像大伞把你保护起来。”杭州的“六小龙”曾经也是默默无闻的小店,一个初创企业最缺乏的就是有人支持、有人兜底的“底气”,以及自由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面对各地学习杭州经验的热潮,葛继宏建议,不要仅仅照搬表面做法,要领悟杭州温暖服务的本质,实现从“政策找人”到“需求预判”的跨越,在困难发生前就把解决方案送上门,“上下拧成一股绳,大家一起创业,就像一块儿干一件事!”

本文通过深入采访,全方位展示了杭州“六小龙”现象背后的原因。杭州凭借对人才的高度重视、政府的优质服务以及从“小”做起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人才和企业,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其他地方在学习杭州经验时,应深入理解其本质,从根源上进行改革,才能改善自身的营商环境,实现更好的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940.html

(0)
StevStev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