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法院判决戴某非法经营案,守护金融市场秩序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的上海市首例以手机租赁为名实施变相高息放贷的案件,详细介绍了案件经过、被告人戴某的犯罪事实以及法院的判决结果。

在当下的金融市场中,一些看似诱人的贷款信息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像“无门槛贷款”“免征信审核”“租机即可变现”这类说辞,看似是为急需资金的人提供了便捷途径,实则是以手机租赁为名的新型非法放贷手法。所谓的“无门槛”贷款,很可能会让借贷者陷入无尽的债务深渊。

4月2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了解到,近日,该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上海市首例以手机租赁为名实施变相高息放贷的案件。最终,对被告人戴某以非法经营罪作出了一审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判决。

上海静安法院判决戴某非法经营案,守护金融市场秩序

近日,上海静安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这起上海市首例以手机租赁为名实施变相高息放贷的案件,“上海高院”微信公众号发布了相关图片。

上海静安法院介绍,2023年底,赵女士因急需用钱,联系到了“贷款中介”吴某。吴某向赵女士介绍,可以通过网上手机租赁平台租赁手机,然后再将手机回收折现的方式来获得钱款。

在吴某的指引下,赵女士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了由戴某经营的“某某商城”手机租赁平台。她将个人信息提供给客服,并在线签订了“分期租赁协议”。协议约定,赵女士要在3个月内分12期租赁并按期支付租金来买断该手机。

赵女士支付了第一期的租金后,收到了所租赁的手机。随后,吴某便联系快递员,将手机送到了线下手机回收处进行变现。通过这种方式,赵女士共租赁了40余部手机,套现金额达到18万余元。然而,她实际需要偿还的金额竟高达40余万元。

2024年2月,戴某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经过调查发现,被告人戴某经营“某某商城”手机租赁平台,是以租赁手机为幌子进行变相非法放贷。他通过贷款中介以非法获取客户名单以及口口相传等方式,将社会不特定对象引导至某手机租赁网络平台。从2023年7月至2024年2月,被告人戴某共向130余人变相放贷170万元人民币,年利率在37%至1155%不等。

另外还查明,被告人戴某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以上述方式向社会不特定对象以现金、银行转账等方式发放贷款。在2023年4月至2024年2月期间,他共向40余人发放贷款200余万元,年利率为76%至2520%不等。

同时,在非法经营高利贷的过程中,戴某通过网络下载了4000余条公民个人信息。他利用这些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对不特定人群进行推销和骚扰来拓展客户,严重侵害了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上海静安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戴某违反国家规定,未经监管部门批准,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罪,依法应予惩处。戴某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不过,他到案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认罪认罚,依法可以从轻处罚且从宽处理。

综上,上海静安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被告人戴某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万元。同时,追缴其违法所得,连同扣押的犯罪工具一并予以没收。

在民事责任层面,戴某通过贷款中介非法获取的客户名单信息,其中包含的身份信息条数尚未达到“情节严重”标准,不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但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损害了不特定社会公众利益,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据此,上海静安法院判令戴某永久删除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数据,并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公开赔礼道歉。

本文详细介绍了上海首例以手机租赁为名实施变相高息放贷的案件,包括案件的来龙去脉、被告人戴某的犯罪事实以及法院的判决结果。该案件揭示了以租机变现为幌子的非法放贷手段的危害,提醒人们要警惕这类看似诱人的贷款陷阱。同时,法院的判决也彰显了对非法经营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了金融市场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0021.html

(0)
SebastianSebastian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