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缅甸2025年3月28日发生的强烈地震,详细阐述了地震造成的严重伤亡情况,深入分析了地震破坏力巨大的原因,包括实皆断裂带的活跃、震级大震源浅余震多以及当地建筑抗震能力弱等因素,同时提及了国际社会对缅甸地震灾区的援助动态。
据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29日晚发布的消息,28日发生的那场强烈地震,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攀升至1644人。这场地震的影响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缅甸境内,与之毗邻的泰国、老挝多地也都有强烈震感,并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以及建筑倒塌的情况。人们不禁要问,缅甸此次所遭遇的地震,其破坏力为何会如此巨大呢?
实皆断裂带——一个如同“火药桶”般的存在。
在全球地质板块的大格局中,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进而形成了多个地质断裂带。而在缅甸所在的区域,就有一条南北走向、长达1200公里的实皆断裂带。这条断裂带十分活跃,平均每年都会滑动错位几厘米的距离,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断层之一。
回顾历史,实皆断裂带曾多次经历强震的考验。自20世纪以来,这里就已经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的地震。有数据显示,最近一次实皆断裂带发生的7.5级以上大地震是在1946年,到如今已经过去了70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板块活动和推移所形成的能量一直在不断积累,就像一个随时可能被引爆的“火药桶”。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物理学家迈克尔·斯特克勒对此解释道,当活动的板块被卡住时,挤压所形成的应力就会不断增加。“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里,应力的增加过程非常缓慢,然而突然之间,岩石板块会发生跳跃,”这种跳跃就引发了地震。
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韦学院地球科学系专家伊昂·沃特金森也指出,实皆断裂带不像有些断裂带那样地震频繁,但一旦发生地震,震级通常较高。而且这些地震的震源较浅,一般约10至15千米,这就意味着地震能量在到达地表时不会消散太多。
震级大、震源浅、余震多,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此次地震的破坏力。
虽然国际上不同机构对缅甸此次地震的测量结果暂时存在差异,但总体都表明这是一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5年3月28日14时20分,在缅甸(北纬21.85度,东经95.95度)发生了7.9级地震,震源深度为30公里。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物理与气候灾害荣誉教授比尔·麦圭尔指出,这可能是70多年来缅甸的大陆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地震震级之大、震源之浅,大大增强了其破坏性。“已经发生了一次相当大的余震,而且预计还会有更多。这将导致一些脆弱的建筑物倒塌,同时也会使救援人员的工作变得更具挑战性。”
缅甸气象和水文局29日凌晨发布的消息显示,已经监测到12次余震,余震最高震级为7.5级,最低震级为2.8级。
建筑抗震能力弱,恐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实皆断裂带途经缅甸多个核心城市与人口稠密区,重要城市内比都、曼德勒都在其影响范围之中。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消息表明,此次地震就发生在曼德勒市附近。曼德勒是缅甸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该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
受影响地区的许多建筑抗震能力较弱。在曼德勒,地震摧毁了多座建筑,其中包括该市最大的寺庙之一。据相关报道,地震导致多地建筑物以及桥梁倒塌,其中一座桥梁位于曼德勒和仰光之间的一条主要高速公路上。
地震发生后,缅甸官方公布的伤亡数据迅速攀升。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当地时间3月29日晚发布的消息称,截至目前,全国受灾地区的死亡人数为1644人、受伤3408人、失踪139人,并且表示伤亡人数可能还会继续上升。
美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项目甚至预测,本次地震有60%的可能性会导致超过1万人死亡。英国地质勘查研究所地震学家布赖恩·巴普蒂说:“当一场大地震发生在一个有100多万人口的地区,其中许多人住在脆弱的建筑里,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缅甸领导人敏昂莱28日在媒体发表讲话时呼吁各国、各组织和民众对缅甸地震灾区提供援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28日在记者会上也表示,联合国系统正动员力量向受地震影响的东南亚民众提供援助。
本文围绕缅甸2025年3月28日的强烈地震展开,介绍了地震造成的严重伤亡及周边地区的影响。深入剖析了地震破坏力巨大的原因,包括实皆断裂带能量长期积累、震级大震源浅余震多以及当地建筑抗震能力弱等。同时提及了缅甸官方对灾情的通报和国际社会的援助动态,此次地震给缅甸带来了巨大灾难,救援和重建工作面临挑战。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7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