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具身智能领域展开,探讨了该领域在资本涌入下产生的泡沫问题,包括资本的进出情况、技术瓶颈与泡沫的关系,还分析了泡沫破裂后的行业走向及沉淀价值。
“我常常半开玩笑地讲,如今只要是个人形机器人似乎都会翻跟头,可商业化的曙光究竟在哪里呢?”
近日,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的这番言论,在具身智能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此前市场、资本、人才的蜂拥而至,所带来的行业泡沫问题再度被推到风口浪尖。人们不禁担忧,这泡沫何时会破裂?破裂后引发的资本危机是否会在短期内爆发?企业是否又将面临“一夜入冬”的严峻局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采访了产业端、资本端、市场端等众多具身智能领域的参与者。
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沉淀,但部分资本却急于追求短期回报,选择快进快出的投资策略,这使得行业内的分歧逐渐凸显。据 IT 桔子数据显示,截至 3 月 26 日,我国具身智能领域已发生 42 起投融资事件,投资金额高达 42.21 亿元。国资机构以及阿里、腾讯等大厂纷纷入局,积极布局这一新兴领域。
然而,技术瓶颈与资本热钱的相互作用,催生了行业泡沫。在商业化路径尚未明确的情况下,泡沫破裂几乎是可以预见的未来。届时,那些在泡沫中裸泳的企业或许很快就会原形毕露。
在具身智能的一级市场,正悄然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有人选择退出,也有人害怕错过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机遇。
正如朱啸虎所言,金沙江创投正在逐步退出过去几年投资的一些早期具身智能项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金沙江创投投资的机器人企业包括松延动力、星海图、瑆爝机器人。其中,瑆爝机器人是金沙江创投于去年年底投资的天使轮项目。
根据星海图发布的声明,金沙江创投在 2023 年 11 月参与了星海图的天使轮投资,并在去年 5 月提出了股权退资诉求。星海图于去年 9 月协助金沙江创投完成了股权投资退出。松延动力则在微信视频号中发布了一条机器人行走的视频,并配文“无惧杂音,继续前进”,似乎在回应外界的种种质疑。
商业化前景不清晰,是朱啸虎给出的主要退出理由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朱啸虎的投资逻辑秉持“反共识”原则,即“买在分歧,卖在一致”。他认为,“如今市场共识高度集中,正是退出的好时机”。当他退出一些人形机器人企业时,某种行业共识也正在悄然形成。
星海图联合创始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许华哲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自 2025 年以来,星海图收到的 TS(投资条款书)数量大幅增加,明显感觉到融资热度比去年更高。“去年融资市场也很火热,但大部分投资人都处于观望状态,会反复思考和权衡。而今年,大部分投资人都抱着 FOMO(害怕错失)的心态,直接表示不想再犹豫,希望立刻达成合作。”
今年 2 月,星海图官宣完成了 A 轮融资,由蚂蚁集团领投,高瓴创投(GL Ventures)、IDG 资本、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百度风投、同歌创投等跟投,融资总额接近 3 亿元。IT 桔子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人形机器人开发商获得了近 20 亿元的新资金,累计 20 笔交易,远超去年同期 4 笔交易获得的 12 亿元人民币。
SevenUp Capital 创始人赵楠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投资人认为手中的项目没有潜力,无法成为头部项目,选择退出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他还指出,目前国内的智能机器人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那些真正具有竞争力和生态卡位能力的细分头部公司而言,泡沫最大的时候尚未到来。
机器人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具身智能的泡沫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技术的瓶颈、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高度关注,以及市场预期与现实进展之间的巨大差距,共同促成了具身智能领域的泡沫。
从技术层面来看,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是现阶段具身智能领域技术的核心。各厂商在实际应用中,已将 VLA 演化出多个不同版本。
3 月 10 日,智元机器人推出了具身通用基座大模型 Vision – ViLLA,其核心由多模态大模型(VLM)与混合专家系统(MoE)构成。2 月 20 日,Figure AI 发布了 Helix 模型,这是一个通过双层解耦架构,对人形机器人上半身输出连续控制的 VLA 模型。今年 1 月,银河通用也发布了端到端具身抓取基础大模型 GraspVLA。
作为当前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高地,VLA 是现阶段具身智能技术的“突破性看点”。许华哲告诉记者,一个理想的 VLA 模型应具备长时序的动作执行能力,能够准确跟随带有描述性的语言指令,具有较高的灵巧性,并且由同一个模型直接完成所有任务,而非依赖多个模型。“然而,从目前的技术状况来看,VLA 的泛化性与模仿学习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
一位人形机器人企业高管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企业需要借助 VLA 模型的概念来获取曝光度和融资,展示自身的先进性。“取一个高大上的名字也很关键。”在层出不穷的概念背后,部分机器人企业在宣传中存在一些“花招”。一位拍摄机器人宣传片的业内从业者向记者表示,部分机器人企业展示的 VLA 视频存在明显的剪辑、掉帧痕迹。
行业技术普遍尚未成熟,这也是行业泡沫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位具有美元基金背景的投资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于具身智能领域而言,目前几乎所有入局者在规模和生态方面,与传统“大厂”仍存在一定差距。“在 AI 等领域,我们多次看到,大厂往往难以做出突破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而小团队更容易取得成果,随后大厂会通过投资、收购或挖角等方式,将创新成果进行工业化推广。”
许华哲表示,“对于我们来说,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并延长这一优势的时间非常重要。”他认为,当技术发展成熟,资金的作用会更加凸显,但目前机器人行业尚未达到这一阶段。
对于那些经历过互联网、智能驾驶投资泡沫的企业来说,融资是一种本能的应对策略。许华哲透露,星海图的大部分联合创始人都有过自动驾驶行业的经验,“大家目睹过一些明星公司一夜之间陷入困境,所以我们选择在市场形势较好时积极融资,但会合理控制资金使用,避免过度挥霍。”
行行 AI 董事长、顺福资本管理创始人李明顺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投资的本质在于寻找非共识机会。短期内就能看到商业结果的项目,其天花板可能相对较低。而一些短期内商业模式尚不明确的投资,实际上是对创新生态的一种激励。”
资本追逐利润是其本性。赵楠认为,“任何新兴领域崛起时,都会伴随着资本泡沫,因为风险资金会追逐有潜力的科技浪潮。”在过去二十年里,几乎每两年就会涌现出一些看似潜力巨大的方向。“创业本身的成功率较低,风险资金通过高赔率减去失败率来获取收益,每一次新兴领域的出现和科技革命都蕴含着高赔率的机会。”
睿甄创新 CEO 罗茜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前行业中既有一批懂技术、有理想的创始人在积极探索机器人商业化的不同路径,也有一些只想获取热钱的投机者在搅乱市场。“人形机器人对于市场来说,仍是一个较为超前的产品设计,商业化是必经之路,企业必须依靠稳定的现金流来穿越市场周期,仅靠资本输血难以长久发展。”
泡沫破裂是必然的市场规律。许华哲判断,或许 1 – 2 年后,具身智能领域的泡沫会部分消失。届时,一些企业可能会倒闭或被收购,人才会被存活下来的企业吸纳,行业将逐步整合,形成头部效应。
然而,对于机器人行业来说,泡沫消失后,仍会有有价值的东西沉淀下来。机器人是软件和硬件技术的结合体,当产品开始在车企、商场等场景进行应用探索时,行业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正如众擎机器人 CEO 赵同阳在朋友圈所说,人形机器人目前的发展阶段就像人类的婴儿时期,技术的发展仍需时间。
赵楠表示,“上一代自动化设备头部公司的市值在百亿美元级别,而具备 AI 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我认为其估值潜力将是上一代自动化设备公司的 5 – 10 倍。”在工业 4.0 的浪潮中,以库卡这样的自动化设备为代表,从公司成立到产品大规模应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具身智能领域的商业化困境,也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内找到解决方案。
本文深入剖析了具身智能领域在资本热捧下产生的泡沫问题。技术瓶颈与资本逐利导致泡沫滋生,行业内有人退出有人涌入。尽管泡沫破裂是必然趋势,但破裂后行业会沉淀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时间推移,具身智能领域的商业化困境有望得到解决。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