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时节,交运集团“沪航17号”轮船执行特殊使命,前往横沙岛附近水域进行海葬仪式的情景。介绍了该海葬仪式背后的公益项目,上海海葬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带来的生态价值和文化意义,展现了海葬作为一种文明、环保的殡葬方式正被越来越多家庭接受,推动着城市文明的转型。
清明,向来是人们缅怀逝者、寄托无尽哀思的重要时节。就在近日,交运集团旗下的“沪航17号”轮船缓缓驶离吴淞码头,开启了今年第19次特殊的航程。它肩负着一项庄重而神圣的使命,前往横沙岛附近的水域,举行一场意义非凡的海葬仪式。
当轮船在长江水面上稳稳前行时,船舱内正举行着一场简短却无比庄重的告别仪式。亲人们怀着复杂的心情,默默与逝者做最后的道别。大约一个小时后,轮船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此时,肃穆悠扬的乐声缓缓响起,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心中的不舍与思念。195位家属依序走向甲板,他们轻轻地将逝者的骨灰与芬芳的花瓣一同撒入大海。那一刻,大海成为了逝者最后的归宿,也承载着亲人们深深的眷恋。
这场意义重大的海葬仪式,是由上海市民政局牵头,联合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与交运集团上海客运轮船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的。这也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公益海葬项目,为江浙沪的居民提供了一个免费且环保的殡葬选择。当地居民只需通过网上预约,就能免费参与海葬,还能享受当地政府给予的绿色殡葬补贴。此次海葬活动是专门为苏州举办的专场,而“沪航17号”就像一座“海上告别厅”,已经为海葬服务了35个年头。在这次航班中,它又见证了来自苏州的101位逝者与大海永远相伴,魂归自然。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推行海葬的城市之一,早在1991年,就有首批骨灰在长江入海口缓缓沉入碧波。当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上海以“向海而生”的智慧,开辟了殡葬改革的全新路径。从数据上看,在海葬推行的前十年,年均海葬量仅有500例左右。但就是这小小的尝试,为后来者指明了方向。截至2024年,上海的海葬航程已经达到了979次,帮助8万多位逝者魂归大海,超过31万人次在潮声中与亲人完成了最后的告别。
如今,文明、节俭、环保的海葬方式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所接受。2009年,长三角地区海葬年度总量首次突破2000例。到了2023年,有8173户家庭选择让亲人化作“沧海繁星”,这相当于每天有22个家庭选择这种绿色的告别方式。仅仅这一年的海葬人数,就是海葬推行头10年总和的1.5倍。
在过去的35年里,海葬从最初的“小众选择”,逐渐跃升为城市殡葬改革的标杆。它不仅仅是一种殡葬方式的改变,更凝结着长三角地区7万多户家庭的情感认同。从生态价值方面来看,海葬节约了超过400亩的土地,这相当于38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此外,“网络纪念馆”“海葬公祭日”等后海葬服务的推出,更是延续了家属对逝者的思念,让传统孝道在环保理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这场海葬带来的“蓝色革命”,不仅仅是殡葬方式的革新,更是城市文明向海而兴的深度转型。持续增长的海葬数据充分证明,生态自觉正在重塑城市的精神海岸线,让生命的终章与碧海蓝天永恒共鸣。
文章围绕清明时节“沪航17号”执行海葬仪式展开,介绍了海葬仪式的相关情况,回顾了上海海葬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海葬从“小众”到被广泛接受的转变,强调了其在生态、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对城市文明转型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0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