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三洞桥村的前墅龙窑展开,介绍了其开窑场景、历史渊源、保护传承措施、烧制技艺的发展创新,以及依托龙窑发展的特色产业和文旅融合情况。
瞧,前墅龙窑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装窑作业呢,窑工们有序地忙碌着,将待烧制的陶坯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为接下来的烧制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放眼望去,江苏省宜兴市三洞桥村的景色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绿树成荫,溪水潺潺,错落有致的房屋点缀其中,处处散发着宁静而迷人的气息。
“开窑大吉!”这响亮的呼喊声在三洞桥村的上空回荡。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三洞桥村的前墅龙窑,在众多村民和游客的共同见证下,迎来了又一次开窑的重要时刻。几名经验丰富的窑工齐心协力地挥锤,将封住的窑门击破,随后钻进窑身,小心翼翼地将烧制好的陶艺产品一件件取出。只见那一件件精美的陶器,呈现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景象,绚丽的色彩和独特的纹理吸引了许多陶艺爱好者驻足欣赏,他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对这些精美的陶器赞不绝口。
前墅龙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600多年来,它就像一位默默守护的长者,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它是江苏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制陶瓷品的唯一一座龙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前墅龙窑由窑头、窑身和窑尾构成,整体呈头北尾南的走向,通长43.4米。它采用传统柴烧技艺,每窑可容纳陶坯8000件左右。在整个烧窑过程中,开窑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令人期待的环节,仿佛一场神秘的魔法即将揭晓答案。
数百年来,龙窑对于陶都宜兴的意义非凡,它成就了宜兴的美誉。2006年,前墅龙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无疑是对它历史价值的高度认可。多年来,三洞桥村围绕龙窑及其烧制技艺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传承与发展。2023年,该村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也为龙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
保护物质空间,营造活态环境
当你穿过三洞桥村前墅自然村内的原生态村落民居,远远望去,便能看到一道长长的黑色瓦檐沿着高坡蜿蜒而上。瓦檐下,隐约可见黄土垒起的建筑,那就是前墅龙窑。它巧妙地利用村中山坡的天然地势,随坡度绵延而下,恰似一条卧伏的黄龙,因此得名。
刚刚完成一次烧制,村里经验丰富的窑工周群戴着手套,围着龙窑开始了例行“体检”。他神情专注地检查着每一个细节,“用于添加柴火、观察火候的鳞眼洞周围,因为内外温度差异较大,是最容易开裂的部位。”顺着周群手指的方向,我们可以看到好几个洞口外侧有一条条细小的裂纹,周围还有一些细碎的砖石掉落。
周群介绍说,这几天,窑工们要用太湖白泥调和水,搅拌成糊状的“胶水”,对开裂部位进行仔细修补。他们的动作熟练而又专注,就像刮腻子那样,给窑身“找平”。在过去的600多年中,每次烧制后的检查和修补,都依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在窑身上,那些小修小补的印记清晰可见,层层叠叠,仿佛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前些年,前墅古龙窑也经历过一次“大手术”。丁蜀镇建设和生态环境办公室副主任苍盛介绍道:“前墅龙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第二节拱形结构拆下后,工人们先用已有的旧砖石进行修补,不够的就用古法烧制新砖,补充到第二节结构里面,最后在外面覆盖上一层太湖白泥,以防止开裂。为进一步保护古龙窑,又对雨棚进行了加固消险,将虫蛀腐烂的横梁换为防腐木,并刷上了桐油,确保龙窑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在“陶都”宜兴,陶制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使用电烧,2000年以后又增加了气烧。这两种烧制方法省时省力,还可进行批量生产,目前99%的产品都采取这两种方法制作。然而,古法窑烧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会留下独特的火痕,形成一种别样的“氛围”,让陶器表面散发着金属般的古朴光泽,这种独特的质感是电烧和气烧无法比拟的。
除了对龙窑进行日常养护外,对其所处物质空间的保护也向周边延伸。记者看到,龙窑对面建设了700多平方米的展示馆,馆内陶艺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以龙窑为核心,周边房屋延续了白墙黑瓦的江南建筑风貌,与龙窑相得益彰。沿河景观小品及夜间灯光带,也巧妙地融入了龙窑元素,为整个村落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三洞桥村党总支书记管洪兵介绍,为了让龙窑在“活态环境”下进行保护展示,村里正在复建历史上的窑货码头,并计划在对岸建造工艺品博物馆。给龙窑烧制的陶器打上“身份证”,进一步加强保护,让龙窑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生产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宜兴“窑制”紫砂器历史悠长,以丁蜀镇最为出名。这是为什么呢?
三洞桥村“烧窑大师傅”吴小羊告诉记者,丁蜀镇黄龙山的紫砂泥在全国独一无二。紫砂泥也叫“五色土”,表层泥颜色偏红,越往深越紫。而且,即使是同种泥料在同一温度下烧制也会显现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之处。此外,河网密布、交通便利的优越条件,也为当地发展制陶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个制陶流程中,最难的一步是烧制,而烧制中最难把握的是温度。
代代相传的传统烧制技艺,全靠经验辨别温度、把握火候。烧窑时,温度需达到1200摄氏度。那么,怎样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呢?“秘密就在颜色中。”烧窑50多年的吴小羊告诉记者,火焰颜色是温度的体现,他一看就心中有数:600摄氏度是正红色,800摄氏度是橙红色,1000摄氏度是亮黄色,到了1200摄氏度以后,就会微微发白……
出窑后,吴小羊会通过产品的质量来检验自己的判断,并在数十年的尝试中不断改进。如果温度不够,陶器表面结晶度不高,就容易渗水;如果温度太高,表面起泡甚至瓷化,紫砂泥就“关闭”了气体交换的细孔,变成了瓷器。
吴小羊从小跟着父亲学习烧制技艺,往上数至少传承了5代人。而到了他的侄儿吴伟明这代,则在传承中有了创新。
吴伟明在村里“烧窑大师傅”中算年轻的,他2001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学习烧制陶器。“我大学专业是热处理,为实践积累了理论知识。”吴伟明向记者展示了识别温度的“温锥”。
这是三角状的金属,使用时斜插在泥巴上,几个站成一排,放置在鳞眼洞口,能反映温度的细微变化。为什么要使用温锥精准测温呢?这与烧制产品的变化有关。
吴伟明介绍,过去窑烧产品以日用陶为主,近些年附加值更高的紫砂制品越来越多,且不同泥料耐温性也不同。例如朱泥含铁量高,烧制温度为1150摄氏度,段泥类的烧制温度达到1200摄氏度。为保障更高的成品率,需要分段烧制。但龙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能像气烧、电烧一样安装数字化仪表,年轻一代便采用更精准有效的测温手段,学习物理、化学知识,了解升温曲线,把握添柴节奏,更好地掌握火候。
管洪兵介绍,在三洞桥村,90%以上的村民从事制陶产业上下游工作。除了最具特色的烧制环节,村里还以成立行业协会、开办大师工作室、组织交流活动等形式,在陶刻、贴花等环节上培育年轻手艺人,让制陶技艺能够不断传承和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助推文旅融合
“在我们村,烧制陶器的历史已有600多年。今天我教大家制作一个手工艺品……”三洞桥村村民林彩琴的家中,迎来一批来自江苏南通的游客。在两天的“研学游”行程中,林彩琴带他们参观龙窑、了解陶文化,并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陶艺课。
身为工艺美术师的林彩琴从一块完整泥料上取下一块8厘米长、3厘米宽的泥条,熟练地展示从泥条到制成茶壶雏形的全过程。她的动作轻盈而流畅,仿佛在进行一场艺术表演。
游客们坐在林彩琴家一楼的客厅里,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制作各种形状的茶壶、杯子、花瓶。孩子们更是充满了童真和创意,将泥料捏成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的形状。一下午的时间,大家纷纷交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到了前墅龙窑烧窑的日子,林彩琴将游客们的作品拿去烧制,等出窑之后再寄给大家。这是许多游客的期待,他们都希望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能够在龙窑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像这样在家中举办的研学游活动,许多村民和林彩琴一样,每周都会接待一次,每年接待500多人次。“我做壶的收入是50万元左右,龙窑的金字招牌擦亮后,接待研学游可以再增收10万元。年收入比2016年之前翻了一番。”林彩琴告诉记者,村里80%的村民都参与其中。在农文旅融合的产业链上,农家乐、民宿、酒店也纷纷开办起来,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如今,村级研学游中心正在规划筹建,建成后可容纳1500人同时参加活动。这样,家家户户分散的资源可以聚拢,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举办更丰富的活动,还能配套村级公共服务、组织技能培训、助力村民增收,进一步推动乡村的发展。
龙窑带火的不仅有研学游,还有每年的节庆活动。“为了平衡保护与发展,我们每年少量组织6到8次窑烧。”丁蜀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潘志刚介绍,一年一度盛会“国际柴烧艺术节”2024年已是第三届,艺术节集展销活动、教育体验、技艺表演等于一体,不仅给村民搭建起多层次的销售渠道,还邀请国外陶瓷艺术家进行文化交流,进一步打造前墅龙窑的品牌。据统计,全村每年制陶及农文旅特色产业总产值超2亿元,年人均收入4.6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650万元,龙窑成为了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详细介绍了宜兴前墅龙窑的开窑盛景、悠久历史,以及在保护传承、技艺创新和文旅融合等方面的情况。前墅龙窑历经600多年的风雨,依然薪火相传,不仅在物质空间上得到了精心保护,烧制技艺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同时,依托龙窑发展的特色产业和文旅融合项目,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推动了乡村的发展。前墅龙窑不仅是宜兴陶文化的象征,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的典范。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0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