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广西传统节日三月三,详细介绍了“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包括活动中科技与传统的融合,文旅商联动带来的消费热潮,以及活动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对外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展现了这一传统节庆在新时代的新活力和独特魅力。
“又是一年三月三,八桂无处不飞歌。”农历三月三,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多民族聚居的广西,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视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这期间,广西各地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人如潮涌、歌声如海、舞姿翩跹。诗意的山水与浓郁的民族风情相互映衬,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融合,让这场传承千年的歌圩焕发出更加绚丽多姿的时代魅力。
近年来,广西积极开展“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通过不断创新文化形态、深化文旅融合、促进民族交融和对外交流等举措,逐步打造出一个各族人民共享共乐的节日盛会,同时也塑造了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这一活动在激发传统节庆新活力、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千年节庆融入时代新韵
3月31日,在南宁举行的“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开幕式现场,游客们与机器人亲切打招呼。在主会场活动中,“好友齐聚手牵手,人机共唱享春光”“三月三来百花香,春风拂面笑声扬”等欢快的歌声回荡在空气中。高仿真人形机器人“刘三姐”与广西山歌手蒋成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山歌对唱,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
机器人生产商向记者揭秘,机器人对山歌的秘诀在于AI音乐生成模型。该模型以传统山歌旋律为基础,生成既符合传统风格又有所创新的旋律线。同时,AI还能自动为山歌添加和谐的和声,大大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开幕式上,“科技范儿”成为了最亮眼的关键词。除了机器人“刘三姐”,在蛇年春晚上手持花绢扭秧歌“出圈”的同款人形机器人也来到了广西。它脱下花棉袄,穿上壮锦马甲,与街舞少年们一起欢快共舞。
在会场之外,在科技的有力加持下,“广西三月三”这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庆,正以年轻活力和潮流文化不断更新自身,实现了“破圈”与“新生”。
“三月三,歌圩闹”,山歌一直是三月三永恒不变的主题。去年11月,广西艺术学院师生与民间艺人共同创作的壮语山歌《诶嘿》成功上线国际知名电竞游戏CS,成为该游戏收录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音乐盒之一,并在国际电竞大赛中精彩展示。近年来,广西在传承发扬各类歌圩活动的基础上,持续举办民歌大会、国际民歌邀请赛,打造品牌节目《新民歌大会》等。这些举措推动山歌文化从山乡走向城镇,从线下走向线上,从国内走向海外,并通过跨界融合迈向年轻化。
在2025年广西“33消费节”系列活动中,身着壮锦服饰的AI机器人和模特一同走秀,“AI以旧换新”专属客服机器人现场进行问答,数字人“刘三姐”热情推介广西及东盟特色产品。
在广西首个文旅元宇宙数字体验馆“元境空间”,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交互技术的巧妙应用,《漓江百里图》仿佛“活”了起来,游客可以在瞬间来回切换场景,仿佛漫步于水墨丹青的画卷之中。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那些沉睡千年的文物也能“开口说话”。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元宇宙全息文物柜里,“乘骑水鸟饰变形羽人纹铜鼓”以三维立体的形式悬浮在空中。游客只需轻触展柜玻璃,“铜鼓精灵”便会出现在柜屏上,与游客开启有趣的互动。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滨夙表示:“三月三节日传承千年,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特色,又始终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系列活动将三月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完美结合,不断提升活动的参与度和时尚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旅商联动打造消费引擎
2014年,广西将三月三确定为地方性法定节假日,这一举措为三月三文旅商联动融合打开了重要窗口。
作为本届“广西三月三”活动主会场,位于南宁的民歌湖国际音乐小镇经过升级改造后,成功变身广西文旅新地标。新民歌湖筹建中心负责人杨琳介绍,小镇定时定点呈现音乐市集演出、内湖水上演出等精彩活动,推出“有得食”水上市集、“有得耍”潮玩市集、“有得饮”新茶饮主题桥等特色项目,并通过现场互动、直播展演等方式,打造了吃、购、游、娱一体化的消费场景。
从村寨到边境,从景区到夜市,提升文旅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成为“广西三月三”释放文旅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
在广西各地历经一个多星期的赛事后,众多“草根球队”参与的“潮动三月三·抖音足球嘉年华”于3月31日在贵港市迎来决赛。“赛事 + 民俗 + 文旅”的创新模式不仅吸引了2万多人实地观赛体验,线上直播也让千万网友感受到了独特的氛围。
入夜时分,漫步在南宁各大夜市,传统街区、精彩的文化表演、美味的非遗美食等让人沉浸其中。第一次来南宁的北方人宋晓文感慨道:“在我们老家,晚上10点基本上商铺都打烊了,但在这里,丰富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南宁,这个被网友称为“入睡最晚的城市”,借助三月三丰富夜间文旅消费业态,“夜经济”持续火爆。
当城市烟火气开始升腾,山乡村寨也人气渐旺。为迎接三月三,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盘王界景区依托在地文化推出“瑶山秘境”主题市集,引入非遗工坊、瑶药养生、高山茶咖等特色业态。
景区副总经理徐帆介绍:“通过设计游戏活动任务线,游客完成指定挑战任务后,可解锁消费折扣或限定文创产品。”近年来,景区通过持续创新三月三消费场景,有效带动了土特产等相关产品消费增长。
文旅唱戏,政府搭台,节庆消费这把火就能烧得更旺。今年三月三期间,广西文旅部门借势推出系列惠民促消费活动,包括发放消费券、文化惠民卡、演艺专属卡等。同时,广西国家A级旅游景区“一票3日使用制”已正式实施,127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积极参与。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班华勤表示,每年三月三假期,广西文旅市场都会迎来火爆局面,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双增长,有力拉动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旅游消费大幅增长。2024年“广西三月三”假期,广西接待游客2353.91万人次,同比增长25.9%;实现旅游收入205.42亿元,同比增长37.5%。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3月中旬以来,“广西三月三”搜索量同比上涨402%。其中,“三月三美食”“三月三手工”等搜索量上涨超1000%。截至3月23日,“广西三月三”期间文旅订单增速同比上涨167%。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洪涛指出,广西依托三月三这一节庆IP,持续打造文旅活动品牌,推动传统节庆向文旅消费场景转化,串联起城市与乡村、景区与商圈、线上与线下资源,释放出“一节带百业”的集群效应。
“最炫民族风”唱给世界听
在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10多个民族聚居于此。社区里,社区歌舞队精彩表演民族歌舞,百家宴摆满了居民们的拿手好菜。三月三主题活动吸引了数百名群众参加,现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社区党委书记刘雁琳介绍,社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三分之一,社区注重利用“三月三”等重要节庆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交流联谊活动,在交往交流中推动各族群众从“嵌入”到“融入”。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很多民族都有三月三习俗。行走在八桂大地,从社区到村屯,从学校到景区,处处都能感受到“最炫民族风”。
在百色近日启动的“和美红城 千姿百色”2025年三月三各族群众大联欢活动中,凌云瑶族长号、田东古壮拳、乐业壮族龙灯舞等各民族非遗表演纷纷亮相,各族群众和游客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曲舞、同过一个节。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许晓明表示,“广西三月三”为各族群众搭建了深度互动的文化平台,在各民族密切交流分享中,不仅推动了传统艺术的交流互鉴,更通过情感共鸣深化了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越扎越深、越扎越紧。
对内促进民族团结,对外打造交流新平台。各大高校里,留学生们积极参与民族传统体育体验和比赛;中越边境线上,两国足球友谊赛和界河对歌等活动火热开展……得益于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广西三月三”正吸引越来越多“国际粉丝”。
在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高亢热情的中国山歌,与婉转悠扬的越南民谣在中越界河归春河上遥相呼应。参与水上对歌活动的广西大新县高腔山歌手赵家梅说:“虽然语言不同,但旋律一响,我们立刻找到了共鸣,就像德天瀑布的水和板约瀑布的水,最终汇成一条河。”
今年,马来西亚留学生刘忻妤在广西度过了她的第3个三月三。去年她在南宁欣赏到了来自家乡舞龙队的精彩表演,至今记忆犹新,今年她又和朋友们来到中越边境体验民俗活动,她兴奋地说:“唱山歌、抛绣球、簸箕宴,这些活动都很有意思!”
从千年之前的上巳节,到如今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的民族文化节庆品牌,“广西三月三”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壮乡文化盛景。广西民族大学教授李富强认为,“广西三月三”不仅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还是传统节庆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范例,“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有机融入百姓生活,就能在守正创新中绽放时代光彩”。
本文围绕“广西三月三”这一传统节日展开,详细阐述了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通过科技与传统的融合,让千年节庆焕发出新的活力;文旅商的联动打造了强劲的消费引擎,带动了经济增长;同时,活动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对外交流,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广西三月三”正以全新的姿态,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绽放光彩。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0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