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您走进两幅《清明上河图》,分别是北宋张择端本和明代仇英本。详细对比二者在表现主体、作品体量、创作主题与理念、绘画风格技艺等方面的不同,展现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艺术特色。
杨勇
图①:辽宁省博物馆藏明代仇英本《清明上河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图②: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局部)。资料图片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古代风俗绘画领域的璀璨明珠。它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蕴藏着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信息,绘画技艺更是精湛绝伦。几百年来,无数观者透过这幅画作,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北宋的繁华市井之中。然而,如今存世的《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有张择端的版本。在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绘画之风盛行,众多画师受到张择端本的启发,纷纷效仿其形制内容,创作出一系列表现明代苏州市井繁华的《清明上河图》。其中,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明代画家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代表性脱颖而出。从北宋到明代,时光的长河悠悠流淌,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张择端和仇英两位画家身份地位的差异,这两卷《清明上河图》自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色。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热闹非凡的景象。画卷从郊野的疏林田舍缓缓展开,就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随着汴河的景致不断延伸。重点刻画了虹桥上下的热闹场景,那里商贩密集,熙熙攘攘,一艘艘漕船正试图穿过桥孔,引得众多百姓驻足观望,场面十分壮观。城内的商铺犹如鱼鳞般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高大的彩楼欢门(宋代大型酒店、食店在门前用木枋扎彩楼,加种种装饰,施朱绿彩画,称为欢门)更是蔚为壮观,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街道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跃然纸上。张择端采用横幅手卷的绘画形式,运用全景式的章法布局画面,所摄取的景物,大到原野河流、虹桥城楼,小到舟车人物、货物招牌,都一一细致入微地画出。画面虽长却不显得冗长,内容繁杂却井然有序,严密紧凑,每一处细节都精彩纷呈,让人不禁为之赞叹。从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在明代的流传脉络以及仇英所绘的面貌来推断,仇英可能并没有亲眼见过张择端的原作。但他凭借着一位职业画家的超凡技艺,以及对苏州风物的深入了解和熟悉,将当时苏州城的繁盛景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于画卷之上。画卷从苏州城郊沿运河风景入画,如同一位导游,引领观者从城门进入街区,一路前行,直至西部城郊,最后以一段水上宫苑楼台作为结尾,仿佛将明代苏州城和江南的风物人情完整地呈现在了观者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张择端与仇英二人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具体如下:一是表现主体与风俗民情不同。张择端本聚焦于北宋都城汴梁的城市生活和风俗,而仇英本则展现了明代江南经济、文化中心苏州的城乡繁荣景象。由于存在400余年、上千里路的时空距离,二者在文化形态、民风民俗等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别。在衣冠服饰方面,张择端本中,男子身着长衫、短襦(襦,长不过膝的短上衣),首服以巾、幞头为主;而仇英本中,男子多是头戴网巾、上衣下裤的短褐(褐,粗布衣服)打扮,服饰变化较少,画得也较为简略。在市井生活方面,张择端本较多地描绘了北宋社会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生产与贸易景象,比如汴河中装满货物的漕船运输,修理车辆、贩卖器具的店铺等;而仇英本则多见琴店、古玩字画店等更具艺术气息的场景。在房屋建筑方面,张择端本中的建筑基本是木质结构的瓦顶房屋,而仇英本中的建筑多为粉刷装饰过的砖泥墙面房屋,还出现了园囿和富商、贵族园林等张择端本未曾涉及的场景。二是作品体量不同。张择端本长528厘米,画中有800余个人物,60余匹牲畜,20余只船舶,30余幢房屋楼阁,在当时已经称得上是鸿篇巨制。而仇英本长度达到了987厘米,画中有2200余个人物,110余匹牲畜,30余只船舶,200幢房屋楼阁,8架桥梁,场面更为宏大壮观,画面内容也更加丰富,充分反映出苏州高度繁荣的经济和文化。三是创作主题与理念不同。张择端本围绕踏青、祭扫、贸易等活动组织画面,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重点展现了社会大众忙碌的现实生活,并且通过各种细节隐晦地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危机。而仇英本所呈现的自始至终都是一派祥和的景象,从近郊到城市中心,陆续再现了放风筝、童嬉、看戏、娶亲、武术表演、偶戏、秋千、乐舞、文人雅集、水上龙舟等一系列欢乐的场景。作为一幅商品气息浓厚的绘画作品,仇英本明显迎合了当时追求享乐玩赏的审美需求。四是绘画风格技艺不同。在总体风格上,张择端本以凝重平实和沉稳大度为基调,给人一种厚重、踏实的感觉;而仇英本则整体上表现出精雅明丽的格调,色彩鲜艳,富有生机。在笔墨线条方面,张择端本线条简洁坚凝,界画(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和山水笔墨精准且富有韵味,人物造型朴拙生动且极富生活情趣;仇英本的线条则趋于简率,缺少一些细节,笔墨的世俗气息较为浓厚。在色彩运用上,张择端本以水墨为主,局部略辅以花青和淡赭色,色彩与清明时节相契合;而仇英本采取青绿山水的用色之法,色彩亮丽,与所表现的欢庆气氛相得益彰。无论是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还是仇英本《清明上河图》,都是中国绘画史上技艺精湛、内涵丰富的风俗画巨制。这两幅画各自生动地呈现了所描绘地区的社会状况、风俗人情、农业生产、商业活动、建筑交通等众多方面,都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互对应,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堪称中国绘画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对北宋张择端本和明代仇英本《清明上河图》进行了多方面对比,包括表现主体、作品体量、创作主题与理念、绘画风格技艺等。展现了两版画作因时代和画家差异而呈现的不同特色,强调了它们作为风俗画巨制所具有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