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 202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河南新闻联播》推出的“来时路上·抗战地标”系列报道展开,聚焦南阳市的雪枫大桥,详细讲述了为纪念彭雪枫将军而建桥的意义,以及彭雪枫将军在抗战中的诸多事迹和他的柔情一面。
在 2025 年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为了慎终追远,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牺牲的英烈们,《河南新闻联播》特别推出了“来时路上·抗战地标”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致力于探访河南各地与抗战相关的地标,试图通过这些地标追寻先烈们用身躯化作的精神坐标。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踏上南阳市的雪枫大桥,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尚颖站在雪枫大桥上介绍道:“这里是南阳市建起的第一座跨河大桥——‘雪枫大桥’,它是为了纪念彭雪枫将军而命名的。这座桥不仅仅是一座连接两岸的建筑,更是家乡人民架起的一座思念之桥,它打开了时空的通道,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与革命先烈实现跨越时空的相逢。”
【AI 视频】彭雪枫那坚定而又深情的声音传来:“我出生在南阳镇平县七里庄,牺牲在商丘夏邑县八里庄。从七里庄到八里庄,我用一生走完了这‘一里路’。二十年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我走得无怨无悔。”
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的指挥员、军事家。在南阳镇平县的彭雪枫纪念馆里,记录着一段与彭雪枫和一首抗日战歌有关的动人故事。1937 年冬天,彭雪枫在八路军临汾刘村镇为学员讲授游击战术。台下有一位听众听得如痴如醉,他就是著名音乐家贺绿汀。
彭雪枫之子彭小枫回忆道:“听了彭雪枫的报告后,他(贺绿汀)还参观了当时八路军的炮兵团,那些炮都是俘虏日本人后留下的。”
彭雪枫纪念馆讲解员李诗冉说道:“回想起彭雪枫讲课时说到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贺绿汀连夜创作了这首《游击队歌》。从此,这首激昂的抗日战歌在全中国传唱开来,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唱着这首歌,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雪枫来到河南确山竹沟,积极开辟抗日根据地。人们都说彭师长有“三件宝”,分别是骑兵团、《拂晓报》和拂晓剧团。1938 年 9 月 29 日,彭雪枫在确山县竹沟创办了《拂晓报》。这份报纸就像一盏明灯,激励着战士们奋勇投入战斗,迎接胜利的曙光。在彭雪枫纪念馆里,至今还珍藏着半张《拂晓报》。
彭雪枫纪念馆讲解员李诗冉接着讲述:“1939 年春,根据地遭遇了严重的春荒,油墨用完了,工作人员就用锅灰调棉籽油印报。无奈之下,彭雪枫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战马,为战士和群众换回了救命的口粮,也为拂晓报买来了新的油墨。”
【AI 视频】彭雪枫深情地念着:“不能把自己的爱人视为完美无疵的天仙,然而,我是在与日俱增地爱着你的。”
这是彭雪枫写给妻子林颖的家书里的句子。从 1941 年 9 月结婚到 1944 年 9 月牺牲,彭雪枫给妻子写了 87 封家书。这些烽火家书就像一面镜子,记录着铁血将军柔情的一面和对家人的深深牵挂。
彭雪枫之子彭小枫感慨地说:“我父亲给我母亲写信时这样写道,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爱,一如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党。他们的信里头啊,几乎每一封信都要讲到党,信念、信仰。他们的爱情贯穿于对党的忠诚,对信仰的坚定。”
1944 年 9 月 11 日,新四军第四师对敌人发起总攻,在河南夏邑八里庄展开了最后激战。彭雪枫在距离敌军据点仅有几十米的位置指挥战斗,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时年 37 岁。毛泽东赞扬他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本文通过《河南新闻联播》的“来时路上·抗战地标”系列报道,以雪枫大桥为切入点,全面介绍了彭雪枫将军的生平事迹。从他的抗战经历,如创作《游击队歌》、开辟根据地、创办《拂晓报》等,到他与妻子的烽火家书,展现了彭雪枫将军作为杰出军事家的英勇无畏和铁血柔情。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是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敬仰的英雄。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