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上海歌剧院打造的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介绍其即将首演的情况,阐述在创排中提升IP可信度、解码宋韵美学的主旨,还提及上海歌剧院后续的国际合作、艺术交流安排,以及在文旅商体展整合方面的举措和探索文旅新体验的计划。
今春,作为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唯一一台原创歌剧,由上海歌剧院精心打造的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即将迎来首演。目前,该剧已进入最后的合成阶段。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赵蕾,作为院团的管理者,一直在深入思考着重要问题:“如何通过传统文化IP为歌剧艺术赋能?如何让剧目在坚守艺术本体价值的同时,构建可持续的商业生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的话语坚定有力,“我们要努力运用战略思维整合艺术创作、品牌运营与商业转化,找到不同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点。”
提升IP可信度,解码宋韵美学的文化基因,这是歌剧《梦华录》在创排过程中的核心主旨。这一创新性的尝试,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却极为复杂,涉及到大量繁复的细节和扎实的考据工作。赵蕾介绍道:“在音乐创作领域,主创团队从宋词、元曲中汲取灵感,为交响乐增添了独特的古风韵味。而在舞美设计和服装造型等方面,更是投入了大量精力,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宋代文化的独特魅力。”歌剧通过提炼同名剧集《梦华录》里的核心文化符号,如宋代美学中的点茶、花钿妆造、市井百工等,以及参考古籍中的记载内容,将它们转化为视觉图谱,为服装和舞美设计提供了坚实的考据支撑。
《梦华录》讲述的是宋朝故事,而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可能会让不少人产生距离感。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IP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现代文化产品呢?赵蕾进行了诸多思考,并力求实现突破。例如,通过将中国古典民乐与西洋交响乐相融合,再加上“宋词”式的歌词演绎,在叙事上进行现代化转译,把传统市井故事重新构建为“宋代女子创业图鉴”。
如果说《梦华录》的创排见证了上海歌剧院“春耕”时的热闹景象,那么接下来接踵而至的国际合作与艺术交流活动,将奏响“夏耘”“秋收”的互鉴乐章。今年7月,原创舞剧《白蛇》将开启赴美巡演之旅。同月,上海歌剧院将联合上海大剧院、德国拜罗伊特音乐节,共同献演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今年上半年,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将执棒上海歌剧院,在同一场音乐会中呈现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和中国作曲家陆在易的作品,展现中西文化的精彩对话。下半年,复排歌剧《法尔斯塔夫》计划上演,半舞台版歌剧《女人心》拟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从密密麻麻的行程安排中,可以看出这支国有文艺院团想要让中国声音、中国故事被更多人听见和看见的坚定决心。
为了促进文旅商体展的深度整合,上海歌剧院积极拓展合作领域。赵蕾透露:“我们计划把演出剧目票务上架至携程网的门票玩乐板块,借助携程平台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广泛的市场覆盖范围,通过精准推荐和多样化的营销推广活动,突破地域限制,吸引本地观众和外地游客的关注并促使他们购票。”为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吸引外国游客来沪观赏演出,歌剧院还计划逐步将演出票务上架至携程网的海外板块,致力于将优质演出推向全球舞台。
美好的歌声还能以何种方式融入城市的风景、融入人们的生活呢?去年国庆前夕,上海歌剧院与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策划的红色主题线路“国歌诞生之旅”,贯穿了美丽的衡复风貌区。梧桐掩映下的斑驳光影,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浪漫的体验,更诉说着《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故事。“今年,我们将继续探索这条文旅之路,和上海市妇联一起定制‘CITY WALK·红色经典之声’,探索更多新鲜的城市体验。”
本文围绕上海歌剧院的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展开,介绍了其创排主旨与突破,还提及后续丰富的国际合作和艺术交流安排,以及在文旅商体展整合方面的积极举措和探索文旅新体验的计划,展现了上海歌剧院在艺术创作、商业运营和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积极尝试与坚定决心。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