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黄河口湾区:生态与经济共舞的美丽乐章

本文聚焦山东东营黄河口湾区,介绍其作为美丽海湾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成果。先是阐述了当地筑牢绿色根基,改善生态环境,接着讲述释放经济潜力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最后说明产业发展起势,培育绿色产业集群。

在渤海之滨,有一处宛如璀璨明珠般的地方——山东东营黄河口湾区。这里自然景观美轮美奂,令人心驰神往。而且,它还是生态环境部新确定的第三批美丽海湾之一。近年来,黄河口湾区积极探索前行,以美丽海湾建设为重要突破口,深度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大格局中,成功地将海湾这道高颜值的“风景线”,转化为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线”。

山东东营黄河口湾区:生态与经济共舞的美丽乐章

这里有位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远望楼。(李延庆摄)

筑牢绿色根基

当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摆荡,候鸟们欢快地嬉戏玩耍,万里黄河奔腾不息,从这里浩浩荡荡地流入大海。前不久,自然保护区放飞了6只经过野化放归训练的朱鹮,其中4只还佩戴了卫星追踪器。放飞之后,这些朱鹮在野外寻觅到了新的栖息地,在黄河口湾区安了家。

近年来,东营市在生态治理方面的思路发生了转变,从以往单纯的防污控污,逐渐转向恢复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以黄河口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为主线,统筹陆海资源,精准施策,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工作。

黄河口湾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那广袤的滨海湿地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东营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保护好这片湿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坚持以‘水系’为脉、以‘湿地’为基、以‘生物’为重,在黄河口湾区科学保障湿地用水,长效呵护物种栖息,通过引活水、修湿地、筑家园等举措,让海湾生态持续向好。”同时,坚持“刈割 + 围淹”“刈割 + 翻耕”系统施治与长效管护相结合,攻坚突破外来入侵物种治理技术,建立互花米草复发预防监测预警机制,实现互花米草动态清零。

如今,黄河口湾区已然成为众多珍稀鸟类的天堂。每年都有数百万只候鸟在此停歇、繁殖,享有“鸟类国际机场”的美誉。海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海湾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较“十三五”期间平均增长超过30%,黄河入海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以往几近绝迹的黄河刀鱼、江豚重新出现在黄河入海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朱鹮也频繁现身黄河口湾区;截至目前,保护区鸟类已增加到374种……这些生态修复成果不仅为黄河口湾区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更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东营黄河口湾区:生态与经济共舞的美丽乐章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鹤群涉水而行。(张晓龙摄)

释放经济潜力

春节前,黄河入海口广阔的湿地上空频繁出现“鸟浪”这一壮观景象。最大的“鸟浪”群由花脸鸭、罗纹鸭等野鸭组成,数量最多时达到15万只,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纷纷前来。每逢假日,来自全国各地的鸟友们的车辆停满了路边,队伍绵延数公里。他们把拍摄到的图片、视频发到网络平台后,观看点赞和评论转发量急剧增加,东营再次凭借生态优势“出圈”。

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为“适宜”,98.5%的群众对黄河口湾区治理成效感到满意,年吸引游客突破百万人次。黄河口湾区独特的生态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东营市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将黄河口湾区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生态亲海空间。

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我们抓供给、提服务、塑品牌,加快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按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特色、全年可持续”的思路,充分链接消费趋势和优质资源,布局特色文旅活动,推出冰雪嘉年华、槐林赏花季、河海音乐节等文旅活动百余场。

文旅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2024年,东营市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创历史新高,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增速14.7%,增速位居全市服务业榜首。

产业发展起势

东营市垦利区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张瑞瑞说:“黄河口湾区入选美丽海湾,让大家对东营的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认识,咱的‘黄河口大闸蟹’吃起来就更放心了。”

一直以来,东营市在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海洋经济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培育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群。为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东营市引导渔民转变养殖方式,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在现代渔业示范区,一个个标准化的养殖池塘整齐排列,配备了先进的循环水养殖系统。这种养殖模式通过对养殖水体的净化和循环利用,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如今,黄河口的大闸蟹、海参等优质水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渔业产值逐年攀升。

除了渔业,海洋新能源产业在黄河口湾区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近年来,东营市立足沿海资源优势,创新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了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落地了一批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龙头项目,全产业链体系渐趋成型,产业发展全面起势。

在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东营天能重工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随着最后一道焊接工序完成,一台约50层楼高的白色“大块头”——中国中车“启航号”20MW海上漂浮式风电塔筒正式下线。东营天能重工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段春江介绍说:“这个塔筒是我们公司生产的,总高度达141.15米,最大直径达12米,重量达1576吨,是目前全球直径最大、重量最重的塔筒型号,也是全球最大功率的漂浮式风电机组配套塔筒。”

截至目前,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约落地海上风电产业链项目35个,计划总投资268亿元,已投产运营项目达20个。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已引进中船海装、金雷重装、天能重工等一批海上风电产业链龙头企业,正式投用省内首个大型风电设备专用码头。头部企业集聚成势,带动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相继落地,逐步构建起从主轴、轮毂、底座、连体轴承座到桩机塔筒再到主机、整机组装的全产业链。在“链主”企业带动下,开发区海上风电产业“串珠成链”,全链条风电产业集群加快崛起。

从盐碱荒滩到生态绿洲,从油城变绿城,这座年轻的城市,将更加用心地守护黄河入海的生态底色。

本文介绍了山东东营黄河口湾区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显著成就。通过筑牢绿色根基,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释放经济潜力,推动文旅产业繁荣;产业发展起势,培育绿色产业集群。展现了黄河口湾区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上的成功模式,未来也将继续守护好生态底色。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47.html

(0)
ZacharyZachary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