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举办的科技驱动城市急救新变革大会展开,介绍了我国急救现状的严峻性,重点阐述了腾讯打造的“5分钟社会救援圈”案例,包括其运行模式、实施成果以及未来规划等内容。
急救能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在3月30日这一天,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特别举办了科技驱动城市急救新变革大会。此次论坛由腾讯主办,众多业内外的专家、学者、从业者等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院前急救的中国创新实践,希望能为我国的急救事业探寻出更好的发展方向。
相关数据呈现出我国急救现状的严峻性。突发性心脏骤停作为最危急的急症之一,我国每年竟有高达55万人遭遇心脏骤停的情况。患者往往无任何征兆地突然倒地,如果得不到及时抢救,大脑在4 – 6分钟内缺血,就会发生不可逆损伤,要是超过10分钟,那就会面临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然而,城市救护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为8 – 13分钟,这就形成了一段宝贵的“急救空窗期”。在这段时间里,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救助,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而且每延迟1分钟,患者的存活率就将下降10%。
目前,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约为1%,心脏骤停院外急救成功率不足1%,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覆盖率不到1台/10万人。我国现有的急救模式主要还是依靠120急救中心与医院专业急救力量进行院前、院内救治,社会力量参与度严重不足。
近年来,社会应急问题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切。在论坛现场,腾讯带来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与多个城市政府、医疗机构以及多方社会力量联合打造的“5分钟社会救援圈”案例。
具体而言,“5分钟社会救援圈”巧妙地利用了微信生态的连接能力,实现了急救需求与救援资源的高效匹配,将传统偶发式急救转变为“网约式”急救。通过微信小程序“企鹅急救”,120指挥中心、医院急诊科等专业医疗力量与附近的急救志愿者、急救设备能够实现数字化连接。多方可以进行直观的可视化交流,当救护车还在途中时,急救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系统远程观察伤患者的情况,指导第一现场的救援工作,安慰呼救人,并指引其在现场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120救护车还可以通过微信更快、更精准地定位患者的位置。
自2022年以来,“5分钟社会救援圈”已逐步在深圳、苏州、东莞、天津、青岛、广州、郑州、烟台、喀什等城市启动。腾讯SSV时光实验室副总经理胡晗翰介绍,截至2025年3月中旬,“5分钟社会救援圈”数字化急救系统已经连接了82万急救志愿者,成功救助了21950位突发疾病患者,其中包括1012位心脏骤停患者。在广东东莞,通过120、救护车医生、呼救人、附近志愿者等多方视频通话救援,已救助18189人,其中成功救助67位突发心脏骤停患者。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5分钟社会救援圈”在深圳有了新的突破,实现了“飞行起来”。无人机载AED系统已在深圳部分大型公园落地试点。一旦发生紧急状况,市民只需扫描附近急救点的“企鹅急救”二维码,就能精准定位、一键呼叫装载着AED和急救包的无人机。无人机通过预设的最快航线,能够迅速起飞并精准抵达事发地,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急救时间。
胡晗翰透露,项目选用的多旋翼无人机具备性能可靠、性价比高的特点。在5分钟内,无人机救援半径可达4公里,有效覆盖范围约50平方公里,这大约相当于布设150台固定AED的覆盖范围,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急救资源的利用率和可及性,提高了急救效率。未来,无人机AED系统还将接入120专业急救体系,为市民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胡晗翰表示:“接下来,我们还将和更多城市达成合作,把这个项目推广到全国各个地方。此外,我们也在开展乡村社会急救圈的实验试点。我们希望用科技的方式,去解决社会的难点问题。”
本文聚焦于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科技驱动城市急救新变革大会,指出我国急救现状严峻,存在急救知识普及率低、院外急救成功率低、AED覆盖率低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腾讯推出的“5分钟社会救援圈”利用微信生态实现资源高效匹配,已在多个城市取得显著成效,还在深圳实现无人机载AED系统试点。未来该项目计划扩大到全国,并开展乡村试点,体现了科技在解决社会急救难题上的积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8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