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情况,以深圳等地的机器人企业为例,介绍了订单增长、创新模式、产业规划以及各地机器人的特色与成果,并通过数据展示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
在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机器人正以矫健的步伐迈向全球市场。这奔涌不息的创新活力究竟源自何处?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同探寻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奥秘。
订单迅速增长,中国机器人海外“圈粉”
日前,摩根士丹利公布了一份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上市公司的百强名单,其中有37家中国企业上榜,而深圳就占据了7家。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深圳在机器人产业领域的强大实力和突出地位。
有一款外形如同可爱小猫的送餐机器人,凭借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交互能力,从深圳火遍了世界各地。海外的“粉丝”们甚至专门为它创建了一个社交网络账号,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深圳普渡科技首席执行官张涛透露:“截至今年目前,订单同比增长约300%。”该公司首席技术官郭璁介绍说:“当抚摸它的耳朵时,它会呈现出不同的表情。这款机器人能为客户提供两种价值,一是功能价值,它能够切实帮助客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是情绪价值,消费者看到这些机器人后会觉得十分有趣。”
这种能互动、有温度的服务机器人,已经成功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了23%。记者在企业还了解到,这款猫形机器人仍在不断迭代升级,如今它已经“转型”成为一名导购。
张涛还表示:“上个星期,我们为这款机器人接入了DeepSeek,相当于给它安装了一个AI大脑,这样它能做的事情就大大增多了。”
在深圳的机器人企业中,各类新产品不断涌现,充分满足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不久前,一段游客身着酷似“机械装甲”的外骨骼机器人设备健步登山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个仅有3斤多重的外骨骼机器人,却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近30斤的负重。
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运波介绍:“我们在登山领域是全球外骨骼领域第一次大规模的应用。过去,相关设备都非常笨重,经过10年的研发和改进,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轻巧智能,甚至还兼具时尚感。”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快速的交付速度是他们的一大优势。从精密齿轮到定制绑带,在车程一小时内就可以找到供应商。如今,该企业已与多家海外景区达成合作,未来还计划融入视觉与触觉技术,为海外客户进行定制化生产。
企业“出题”社会“答题”,创新不停步
在深圳,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国产化率超过90%,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率突破60%。企业能够实现“上午设计、下午打样、次日量产”的超高效率。那么,这些关键节点是如何被攻克的?那些推动创新的“金点子”又从何而来呢?让我们继续跟随记者在深圳的调研一探究竟。
在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记者看到了堆积如山的“金点子”。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科技重大专项处副处长李坊标介绍:“这些是科学家们以及一些企业申请的科技计划的项目申请书,大概有四五百份,都是经过专家评审认定可以立项的。”
李坊标告诉记者,这些“金点子”来自“企业出题,社会答题”的创新模式。政府部门先征集企业提出的攻关诉求,然后向社会广泛征集解决方案。
李坊标举例说明:“比如智能机器人的多指灵巧手技术,要求其主动自由度有10个、重量小于550克,并且销售收入指标必须达标。我们进行技术攻关,目的是让攻关出来的产品能够实现量产和产业化,所以有一定的经济指标要求。”
近日,深圳“连发四箭”推出四份重磅文件,力求在3年内使全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冲击1万亿元;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的机器人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10亿的企业20家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这些宏伟的计划正在一步步落实到产业发展中。
李坊标表示:“根据这个行动计划,我们出台了一系列任务清单,明确了具体落实的牵头部门以及支持方式。”
持续“上新”,中国“新型”机器人引领全球潮流
深圳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无疑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在全国各地,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应用,机器人产业的创新步伐正越迈越大。
这两天,广州的广交会组展办公室格外忙碌,工作人员接听的电话中,不少都与机器人密切相关。在第137届广交会上,服务机器人专区将首次亮相。招展负责人廖志豪告诉记者,企业报名十分踊跃,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包括软件系统开发、整机研发制造、应用场景集成等环节的企业纷纷前来报名。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广交会工作处副处长廖志豪透露:“到目前为止,申报的展位需求数是我们可以安排数的五倍还多。”
中国机器人企业凭借不断的创新,持续为全球市场带来新的惊喜。走进位于青岛的海尔家庭机器人实验室,仿佛置身于未来世界。
海尔家庭服务机器人战略负责人丛大超表示:“从开年订单来看,目前我们整个销售收入的增幅已经接近翻番增长。”
在海外多地,一款能拉花的咖啡机器人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仅需10秒钟,它就能拉出一个精美图案。
记者了解到,该企业的咖啡机器人已经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75项全球专利。那么,这台咖啡机器人是如何征服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味蕾的呢?在位于上海的研发部门,咖啡机器人正在“记忆”最新的饮品配方,同时根据环境因素自动调整制作参数。
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韩非子介绍:“它已经实现了对上万个配方的学习和记忆,能够持续学习全球各地的口味,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便能尝遍世界。”
快速的升级离不开强大的产业链支撑。在山东淄博,一家企业正在加紧生产多种制造人形机器人所需的核心零部件。多年来,该企业从无到有,实现了从核心关键零部件到智能模组等产品的关键突破。眼下,企业正建设一个智能生产工厂,达产后将实现年产150万台精密减速机及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
纽氏达特行星减速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利书表示:“得益于我们已经突破了智能机器人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等核心技术,我们已服务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数万家客户。”
透过数据看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
从餐饮配送到工业制造,从医疗辅助到智能家居,从消费服务到物流仓储,中国机器人的身影无处不在。下面让我们通过几组数据,来直观感受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摩根士丹利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56%涉及相关业务的公司及45%的集成商来自中国。市场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人形机器人总量达到5900万台。
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45.57亿元,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呈现出稳健上扬的态势。
北京华夏工联网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喜文指出:“机器人不仅仅是一个本体,它还涉及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多个领域,科技含量较高。我们国家的产业链相当完整。”
本文全面展现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从深圳等地企业订单的快速增长,到创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再到各地特色机器人的不断涌现,以及相关数据的有力支撑,都充分表明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正大步迈向全球市场,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