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上海农科院:农业合成生物学创新成果显著

本文围绕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在农业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布局与成果展开。介绍了该领域对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农科院的具体研究举措和显著成就,还提及了相关会议上专家对该领域发展的期望。

聚焦上海农科院:农业合成生物学创新成果显著

聚焦上海农科院:农业合成生物学创新成果显著

在当今的农业科技领域,农业合成生物学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正凭借其强大的创新驱动能力,引领着农业产业朝着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大步迈进。它就像是一股强劲的动力,为农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近日举办的第367期东方科技论坛“农业合成生物学赋能新质生产力研讨会”暨2025年度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系列讲堂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市农业科院早已在农业合成生物学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布局,精心组建了农业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并且,该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项目,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突破 – 核心技术攻关 – 场景应用示范”这样一个完整的创新闭环。这一闭环的形成,就像是为农业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搭建了一个坚实的框架,为后续的成果产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次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邓子新在开幕式致辞中,对农业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指出,当前农业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去构建创新共同体,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物学、工程学、信息学等多个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弥合产学研之间的断层,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商业应用的有机衔接。这就好比是要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通道,让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相互碰撞、相互促进,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新火花。

据悉,市农科院农业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现有科技人员15人。在姚泉洪研究员和彭日荷研究员的带领下,这些科研人员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创制了不同的生物合成或代谢系统。他们利用这些系统,实现了重要种质资源的改造和环境修复等重要目标。具体来说,他们已经培育出了富含胡萝卜素、虾青素、甜菜红素、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和叶酸的水稻新种质,这些新种质的出现,为提高水稻的营养价值和品质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他们还在国际上首次培育出了自生固氮植物,并获得了国际专利,这一成果在农业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他们在大肠杆菌体内重构了维生素C、核黄素、褪黑素等产品的生物合成系统,并获得了工程菌株;还构建了能够完全降解苯酚、氯化儿茶酚、多环芳烃、有机磷农药、硝基苯、2,4 – D等有机污染物的大肠杆菌工程菌,为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在农业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积极布局与显著成果。通过组建研究中心、开展研究项目形成创新闭环,科研人员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培育出水稻新种质、获得国际专利、构建工程菌株等。同时,专家强调了该领域发展需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融合。这些成果和举措为农业产业的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1602.html

(0)
marjoriemarjorie
上一篇 2025年4月5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