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北京召开的全固态电池技术高峰论坛展开,介绍了到2027年全固态电池将应用于汽车制造这一计划,引出锂资源争夺话题。同时阐述了全球新能源市场现状、中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还介绍了多位科学家在新能源领域的科研成果。
2月15日,在北京,一场备受瞩目的全固态电池技术高峰论坛盛大举行。此次高峰论坛可谓是新能源领域的一场盛会,吸引了众多一线汽车集团积极参与。在会议现场,这些汽车巨头纷纷公布了一项极具前瞻性和雄心壮志的计划:预计到2027年,全固态电池将正式被应用于汽车制造当中。这一消息一经公布,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到新能源领域的平静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让锂资源的争夺再次成为新能源行业热议的焦点话题。
当前,全球新能源市场正处于一个极为微妙的阶段,正努力探寻着新的平衡。而2025年,在这一复杂的局势中显得尤为关键。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技术与资源的掌控力,逐渐成为了决定全球新能源格局走向的重要因素。谁能够在技术上取得领先,谁能够掌控关键资源,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新能源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锂,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核心材料,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对锂的需求量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中国锂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却高达70%。这一现状主要是因为中国的锂资源大多集中在高原盐湖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开采难度极大,同时开采成本也非常高。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朱嘉团队研发的“盐湖提锂”装置,为中国锂资源的自给自足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新能源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浙江工业大学的陶新永教授致力于解决锂电池中的“死锂”和“锂枝晶”问题,四川大学的郭孝东教授则专注于提高电池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以及降低成本。他们的研究对于提升锂电池的性能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能源领域,不仅仅是这些知名科学家在努力,还有众多青年科研工作者在默默地耕耘着。他们的研究方向广泛,涵盖了绿色低碳材料、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新能源及储能等多个重要领域。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学术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更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院院长陈棋的带领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进展。陈棋团队制备的钙钛矿/晶硅叠层光伏电池,认证效率超过了32.2%,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一成果为太阳能电池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本文以北京全固态电池技术高峰论坛为切入点,揭示了全固态电池应用计划引发的锂资源争夺现象。分析了全球新能源市场现状和中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同时介绍了朱嘉、陶新永、郭孝东等科学家以及众多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现了新能源科研的蓬勃发展,这些成果有望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突破。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