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乱象到整治:监理行业的蜕变之路,监理行业乱象丛生,整治之路在何方?

本文聚焦监理行业存在的吃拿卡要等乱象,剖析了背后制度缺陷等原因,指出行业面临的信任危机及职能异化问题,还介绍了一些地区和企业的整治举措,呼吁行业刮骨疗毒,重构价值,同时肯定了坚守质量关的监理人。

从乱象到整治:监理行业的蜕变之路,监理行业乱象丛生,整治之路在何方?

在当今的工程建设领域,监理行业的吃拿卡要现象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系统性的顽疾,严重影响着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某施工企业曾开展过一项令人深思的调研,其结果着实让人惊掉下巴。在参与调研的监理人员中,高达85%的人在收受香烟、茶叶等物品时,那熟练的小动作甚至比接红包还要自然;更有32%的监理人员,毫不隐晦地向施工方发出邀约:“嘿,晚上咱搓一顿?”这种明目张胆的行为,在行业内似乎已经见怪不怪。

更具戏剧性的是,这种行贿受贿的行为还呈现出“梯度升级”的态势。就像是在玩一场升级游戏,监理员满足于拿香烟这种小恩小惠,专业监理工程师则开始收受红包,而总监一级的人物更是直接与施工方谈起了返点。如此荒诞的现象,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某地轨道交通工程的监理团队更是“别出心裁”,他们想出了一个所谓“现场整改服务费”的新名头。这一操作,直接将正常的监理工作变成了他们的创收大业,把自己当成了“监理界的股神”,完全背离了监理工作的初衷。

深究这些乱象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制度缺陷在“大合唱”。监理费用被严重压缩,仅仅只占工程造价的1.2%,人均监理费甚至连设计人员的三分之一都达不到。以某省会城市的监理企业为例,73%的企业都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基层监理员的月薪甚至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监理费仿佛成了人人都想咬一口的“唐僧肉”,而监理工作的专业价值也被无情地折算成了几杯茶水钱。

由于上述种种问题,监理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67%的施工企业认为监理工作只是走走过场,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45%的业主单位也对监理的独立性提出了质疑,监理仿佛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

更为荒唐的是,在某住宅项目中,监理通知单竟然变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整改次数与红包厚度成反比,整改次数越多,所需的红包就越少,这使得监理通知单几乎成了“拍卖品”。然而,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监理人员显然是不公平的。某省建设厅的专项审计显示,监理费拖欠率高达58%,超过七成的监理人员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但月薪却比同城快递员还要低。在这种情况下,监理人员简直成了辛勤劳作却得不到应有回报的“苦力”。

拿了人家的手短,监理人员的职能也因此逐渐“异化”,从工程质量的监督者变成了施工方的“小跟班”。例如,在某高速公路项目中,监理人员为了持续收到施工方的“小礼物”,对桥墩偷工减料的问题视而不见;在安置房工程中,监理人员收了好处费后,便纵容施工方使用“劣质钢材”。这些行为完全是拿工程质量当儿戏,一旦工程出现问题,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要想根治监理行业的乱象,就必须对整个行业进行一次“大洗牌”。深圳前海率先试点了监理费第三方托管制度,将监理报酬与工程质量直接“绑定”。如果监理工作做得好,就能拿到相应的报酬;反之,则会被淘汰。杭州则推出了监理黑名单制度,对于违规的监理人员,直接实施“行业禁入”,让他们再也无法在这个行业立足。部分央企还建立了监理廉洁保证金机制,通过经济杠杆来约束监理人员的职业行为,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这些积极的探索充分证明,只有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才能让监理人员重新找回那份职业尊严。监理本应是工程质量的“守门人”,而不是利益链条上的“乞食者”。

当有一天,最后一包公关烟在工地消失,监理人员能够挺直腰杆对不正当行为说“不”时,中国的工程建设才能真正筑牢质量防线。这不仅需要行业自身有“刮骨疗毒”的勇气,还需要整个建设体系进行“价值重构”。

历史往往是由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书写的。当我们将聚光灯聚焦在那些“害群之马”身上时,也不能忘记那些在钢筋水泥间默默坚守工程质量关的监理人。我们应该相信,监理行业的主流始终是那股清澈的活水,那些浑浊的支流,迟早会被时代的堤坝所“拦截”。

本文深入揭示了监理行业存在的吃拿卡要、职能异化等乱象,分析了制度缺陷等背后原因,指出行业面临的信任危机。同时介绍了深圳、杭州等地及部分央企的整治举措,强调构建防腐机制、重构行业价值的重要性,肯定了坚守质量的监理人,相信行业主流是好的,最终能解决乱象,筑牢工程质量防线。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671.html

(0)
ZacharyZachary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