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琉璃厂和报国寺淘旧书的经历。琉璃厂春秋举办的旧书市是文化古都的传统,在海王村能真正体验“淘书”乐趣,还分享了在书堆里淘到的旧书;此外还介绍了报国寺书市的历史,包括王渔洋在此的购书遗憾,以及作者自己在报国寺旧书市场的选购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多年之前,琉璃厂始终保留着一个极具文化韵味的传统——春秋两季都会举办旧书市。这两个季节,气候总是那样宜人,仿佛连古都的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特殊的、让人沉醉的气味。怀揣着一份兴味,我踏入了这旧书的世界,没有带着明确的目的,然而,每一次的探寻都如同开启了神秘的宝藏盒,给我带来了许多意外的收获与惊喜。
说起淘书,在那些年的琉璃厂海王村,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淘”。如今,当旧书店将收购回来的书精心整理上架后,爱书人在店堂里选书,其实更像是一种挑选,而称不上是“淘”。但在当年,旧书店的货源十分充足,收购回来的旧书根本来不及整理,就那样成堆地堆放在院子里,任由人们随意去淘。在海王村逛旧书的人,就像是怀揣着淘金梦想的人一样,他们扑在书堆前,蹲在那一堆堆看似破烂的线装书窝里,瞪大了眼睛,如同披沙拣金一般仔细寻觅。那种时不时有所发现的快乐,是难以言表的。我自己就有过不少这样的幸运时刻,我收藏的好几本十分有意思的旧书,比如那本有闽县陈宝琛题签的线装本《梁巨川先生遗笔》,还有北新书局出版的《曼殊全集》等,都是在那看似不起眼的破烂书堆里淘出来的。尤其是《曼殊全集》,它里面的插图照片采用的是珂罗版,虽然已经历经了百年时光,可那些图片依然清晰如新,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我还记得旧书店的人跟我说过,有一次,一位东北书商看到那堆成小山的旧书,豪爽地说他要“搓堆儿”全买下来,而且大卡车马上就来。不过,书店并没有答应这位东北大买家的要求,他们心里想着的,是要让更多的爱书人有机会在这里淘到自己喜欢的旧书。
旧书摊(图源:视觉中国)
报国寺,它的书市历史更为悠久,早在清初就已经开始举办了,时间固定在农历初一、十五和二十五。清初著名诗人、“神韵”说的倡导者王渔洋,就是这里的常客。旧笔记里记载着,要是有客人到他家里拜访却没遇到他,家里人就会说:“你去慈恩寺(报国寺旧称)找吧,他准在那里。”王渔洋自己也曾记录过一件事,有一次他在这里看到了孔安国的《尚书大传》等三种书,当时他犹豫了一下没有买,结果第二天早晨再去的时候,这几种书已经被别人买走了。这件事让他心里惆怅不已,甚至为此生病卧床了十几天。1949年之后,报国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它成了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办公的地方,后来粮食部迁走了,这里又变成了宣武区的一家街道工厂。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商业部让街道工厂迁走,重新整修了寺院,还让部属的几家单位搬来这里办公。寺院的面积很大,办公区域和旧书市场隔离开来,大殿前那片空旷的地方就成了摆书摊的绝佳之地。有一天,阳光正好,太阳当空照着,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中国书店的摊位前走了好几圈,精心选购了几本旧书。逛累了,我就坐在大殿的青石阶上,晒着太阳,那种感觉真是惬意极了。
本文围绕琉璃厂和报国寺的旧书市展开,介绍了琉璃厂海王村淘书的独特体验以及在书堆中淘到的珍贵旧书,还讲述了报国寺书市的历史渊源和变迁,以及作者在报国寺旧书市场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旧书文化的魅力和淘书带来的乐趣。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