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青年实干家计划”(“青实计划”)的相关情况,介绍了参与该计划的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的具体事例,包括他们的工作内容、收获和成长,以及各方为青年成长提供的支持等,展现了青年学子扎根基层、实干奉献的精神风貌。
年轻人,奔赴基层的广阔天地
在新时代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与担当,走进基层。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生艾尔西丁·艾尼瓦尔踏上了北京市西城区牛街的土地,他满是好奇与期待,想要亲身感受这条民族文化街的基层治理模式,探寻其与老家新疆的不同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魏垚央则来到了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以兼职副镇长的身份,开启了为老百姓服务的基层之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卿成林走进繁华的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他和小伙伴们耗时两周,精心为金融街制定红色Citywalk方案,让金融街的红色文化更具吸引力。
这些年轻人的实践活动,正是北京市“青年实干家计划”(以下简称“青实计划”)的生动写照。该计划由北京共青团精心策划,整合了各高校的青年实践工作,为青年学子搭建了一个在基层实干建功的广阔舞台。
“青实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层基础工作,以全日制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组织化选聘信念坚定、品学兼优、乐于奉献的优秀学生到基层各领域,进行兼职实岗锻炼。他们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助力地方发展,这是共青团面向高学段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引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特色品牌项目。
自2024年以来,一批又一批来自首都高校的硕博研究生加入到“青实计划”的队伍中。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向基层问计,在基层奉献,以实干为基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要在基层做点事”的坚定信念
不久前,卿成林刚刚提交了“青马工程”高校班结课论文的开题报告。他希望借着在金融街跟岗锻炼的机会,走近基层人大代表,将实践内容转化为理论成果,聚焦“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实践经验与路径创新”这一课题。
2024年6月,“青实计划”高校示范项目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启动。从那时起,卿成林就立下了“要在基层做点事”的志愿。在他看来,“青年实干家”到基层不是走过场,而是要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深入基层,甚至走进田间地头,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带着这样的初衷,卿成林来到了北京金融人才最聚集、人民币资产流量最大、税收贡献最为突出的区域——金融街。在这里,他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是为这条街设计红色文化地标。
经过约两周的深入调研、广泛座谈,卿成林和11名硕博研究生齐心协力,写出了两万余字的方案设计,为金融街提供了详细的红色文化地标游览推广建议。
2024年,北京共青团依托北京市“青马工程”高校班暨首都大学生英才学校,实现了“青马工程”与“青实计划”的双向赋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后,还需要深入基层开展实践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艾尔西丁·艾尼瓦尔在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实践锻炼。
向基层扎根,在实干中成长
“实”字当头,这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首要要求。
提起“青实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魏垚央如数家珍地列出了他在房山区良乡镇的多项工作内容:乡村治理、住房改造、包村下沉等。
魏垚央以居民活动室的维修为例进行说明:维修之前,乡镇干部要到村子里详细摸排维修情况,并向村民尽可能详细地解释活动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维修项目以及维修时长等。确定维修方案后,他再回到乡镇,协调相关资金,推进维修工作。
“村委会的需求是什么?居民的需求是什么?”在魏垚央看来,乡镇干部在对民生实事作出决策之前,要首先考虑村民的需求,将老百姓的意愿与乡村建设有效结合,才能实现积极有效的乡村治理。
“先在基层扎根,才能向上生长。”魏垚央感慨地说,从书中学到的社会财富分配与居民幸福指数平衡这样的大道理,放到实际基层工作中,就变成了解决村属企业发展问题、村民住房改造问题等。“我们要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
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吴楚月也有相似的感受。在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人民政府实践锻炼期间,她与乡镇居民唠家常时,深刻体会到了基层治理的实际需求。“当上层政策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需要基层工作者结合当地环境不断地调整。”
大学生奔赴基层,基层单位也展现出了十足的诚意。
吴楚月告诉记者,在实践锻炼期间,她与实践单位提前沟通了上课及课余安排,选择在没有课业的时间集中到镇上开展工作。遇上寒暑假、五四青年节等时间节点,她会提前安排好在校科研工作后,再赶到镇上帮忙。
“大学生们的想法、设计为我们提供了很不一样的思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团委书记、医务社会工作部主任丁瑞恒介绍,2024年,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在这里承担着面向老年人、幼儿群体设计艺术治疗团体辅导项目等工作,提升了医院社会服务的质量,得到了众多项目参与者的好评。
赋能基层,争做“真实干家”
1000名大学生的眼中,有1000种“青年实干家”的模样。他们有的伏在电脑桌前认真整理团员档案,有的在会议室里仔细记下乡村振兴重点产业,有的上门与村民亲切唠家常。
“青实计划”的学生在实岗兼职锻炼期间主要承担着调研青年状况、拓展思政宣讲、参与基层治理等任务。他们力求发现“真问题”,产出“真成果”,用双脚丈量基层。
团北京市委资料显示,团北京市委、用人单位、高校团委等多方参与主体为青年成长提供支持,深化一盘棋思维,为青年“练本领”保驾护航。实践锻炼期间,参与主体对每名“青实计划”青年采取“全链条”管理,抓实单位、高校、青年三个主体,动态掌握每一名青年在基层锻炼的情况,帮助解决青年在工作中的问题,在跟踪培养中保证青年“做真实干家”。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翟子怡说,得知学校遴选“青年实干家”后,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经过综合筛选,她成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融媒体编辑。
“我觉得‘实干’就是要扎扎实实,深入工作,积累课堂上学不到的经验。”翟子怡说,在传播医疗知识、传递健康观念的同时,她也深刻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线员工的活力、热情与力量。她希望,毕业后能够留在基层岗位上,继续“扎扎实实干”。
实际上,还有不少“青年实干家”走出北京,在全国多个地方开展实践。
清华大学打造“青春界碑,国土边防”“山河同舟”“机械力量”等实践品牌,依托“青实计划”平台开展“新时代实践梦想计划”,选拔支持一批实践支队与个人,围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主题及实践单位建议的选题方向,开展长周期、可持续的社会实践,强化成果转化。
北京大学2024年“力行计划”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黑龙江大庆服务团参观学习明阳风电设备。
本文围绕北京市“青年实干家计划”,介绍了众多青年学子参与该计划在基层实践的情况。他们在不同岗位上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为基层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自身也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和锻炼。各方为青年提供支持与保障,确保他们能在基层“做真实干家”。这不仅体现了青年的担当与责任,也为基层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基层不断发展进步。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