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多动症这一常见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介绍了其症状、成因、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指出家长存在的误区,强调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同时阐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多方合力,给予多动症孩子更多关爱和支持,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明明十分伶俐,可一涉及到学习,就状况百出。上课的时候,他们容易分心走神;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考试时也粗心大意。这类孩子格外好动,很难集中注意力,常常被当作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挑战父母底线的“捣蛋鬼”。但实际上,这些表现可能并非孩子故意为之,而是他们遭遇了“多动症”这一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多动症认识的不断提高,前往医院寻求多动症诊断和治疗的情况越来越多。家长们为此忧心忡忡,老师们也感到十分困扰。然而,很多人对多动症的认识并不全面。不少家长觉得多动症只是“性格问题”,还认为“等孩子长大些自然就好了”,这就导致很多孩子错失了最佳的干预治疗时机。
多动症“管”不好,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一般而言,如果孩子出现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这三种核心症状,家长就应该警惕孩子可能患上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
具体表现如下:在注意缺陷方面,孩子往往无法集中精力,很难聆听和完成委派的任务,还容易分神;多动表现为焦躁不安、说话过多,会在不恰当的时候跑来跑去,或者打断别人的说话或行动;冲动则是指孩子在社会交往中缺乏控制力,在多种场合中行为鲁莽,经常强行加入或打断他人的活动,行为不顾后果,容易闯祸等。
除了上述核心症状外,功能损害也是判断多动症的关键指标。受到功能损害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毛病,比如学习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抽动障碍、焦虑障碍、品行障碍、心境障碍等。功能损害的表现还包括学习成绩不良、人际关系差、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以及家庭冲突等。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首席儿童保健与康复医学专家岳保珠表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大脑发育异常以及教养方式不当、家庭关系不良等,都可能是引起ADHD的因素。”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与其发育水平不相称的异常行为,同时,要注意将其与短时间内的情绪问题或应激反应区分开来,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问诊。经过初步筛查后,怀疑患有ADHD的孩子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全面、专业的临床评估和诊断,才能最终确诊。
岳保珠还提醒家长:“在发现孩子有ADHD这些症状时,一定不要过于自责,接纳是最重要的前提。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对孩子进行鼓励;要及时带孩子诊疗,进行长期管理,与孩子一起克服这个困难。”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对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严加管教,就能把问题解决。但实际上,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必须接受科学的治疗。
当医生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时,不少家长会顾虑重重,害怕用药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或食欲。不过研究证明,多动症患儿接受合理的药物治疗并不会影响其身高体重,即便对食欲有影响,也是短暂的。
岳保珠强调:“有些家长认为严加管教就能‘管’好患有多动症的孩子,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而且在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和孩子消除病耻感,医院的评估并非给孩子贴标签,而是明确诊断和治疗方向,通过评估了解孩子学习技能的长板或短板,扬长补短。”多动症并非性格问题,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疾病,它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对其社交、情绪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多动症的症状在不同孩子身上表现各异,部分智力较好的孩子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一旦发现孩子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问题,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多动症干预的关键。
多方合力,给予“多动”孩子更多关爱
2020年由中华儿科杂志发布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识别、规范诊断和治疗的儿科专家共识》显示,据统计,我国儿童ADHD患病率为6.26%(约2300万人),但就诊率仅10%左右,这表明家长及社会宣传、医务人员培训还不够。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提交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对ADHD学生教育支持的建议”。他指出:“我国对ADHD儿童的教育支持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认知普及—政策保障—资源落地’多层面推进系统性改革。”他呼吁各方携手,为ADHD儿童营造理解、接纳、宽容和支持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治疗多动症,家庭和学校的帮助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行为矫治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潍坊市清平小学在处理多动症儿童问题时,非常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郭强校长表示:“我们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并在教育方式上采取更包容的措施,比如降低学业要求、允许孩子以适合自己的节奏学习。”
潍坊市实验小学的庄明华校长介绍说:“学校通过‘三多三优’策略(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辅导、多一点鼓励;优先发言、优先展示、优先面批)帮助多动症儿童融入课堂。”学校还会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特殊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对ADHD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此外,学校还通过沙盘游戏、绘画创作等活动,帮助孩子们提升表达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庄校长强调:“多动症儿童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学校应成为他们成长的助力,为他们保驾护航。”
在多动症儿童的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认知和接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ADHD诊断时,都经历了从否认到接受的过程。比如小林的父亲,最初他以为孩子只是调皮捣蛋,直到了解到ADHD的相关信息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小林爸爸说:“从最初的沮丧到后来慢慢接受,再到与孩子一起努力治疗,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通过医院专业团队的干预治疗以及学校的配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小林的注意力、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都有了显著改善。现在,小林的父母每天都会帮助他巩固训练成果,通过定时任务提升专注力,用奖励机制改善拖延。小林爸爸感慨地说:“催吃饭、催起床曾是常态,现在,孩子已经能主动完成。虽然经济压力和精力投入远超普通家庭,但看到孩子进步,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微不足道。”
小宇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并结合执行功能干预和父母培训,通过综合干预的方式,他的“学习困难”症状也有所缓解,小动作减少,课堂上能够更专注地听讲。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他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学习自信心也显著增强。小宇妈妈欣慰地说:“看到孩子的进步,我们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多动症儿童的成长需要医院、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骂,多一些支持、少一些孤立,这样这些孩子才能真正突破困境,走向光明的未来。小林和小宇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个成功的干预案例,更是对所有多动症家庭的鼓励:不要放弃希望,积极寻求帮助,孩子的未来依然充满可能。
本文详细介绍了多动症的症状、成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指出家长对多动症存在认识误区,强调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同时,阐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多方合力,给予多动症孩子更多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