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职业教育破局,高技能人才崛起在望

本文聚焦上海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对营商环境的积极影响。通过介绍闵行、金山等地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订单班”的案例,阐述了职业教育在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职业教育面临的社会观念问题,并介绍了上海在推动职业教育升级方面的探索和举措。

上海职业教育破局,高技能人才崛起在望

前不久,在上海闵行大零号湾地区,有一家德资企业出于全国布局的考量,打算将业务板块迁移至外地。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与企业高管展开了多次深入的沟通交流。经过一番努力,双方达成了共建“订单班”的意向,由学院为该企业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举措成功打消了企业的顾虑,让其下定决心留在当地安心发展。

这一桩因“订单班”而成就的营商美谈,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的结果。它反映了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之间紧密的联系,以及职业教育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大零号湾:职业教育为科创企业输送人才

目前,大零号湾地区已经聚集了4000多家硬科技企业。记者在多次采访中了解到,这里的科创企业创始人普遍面临一个难题。由于创业赛道大多处于前沿领域,企业需要的是多学科交叉型人才。然而,从大学招聘专业对口的毕业生难度较大,从其他企业挖掘成熟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企业只能依靠自身在实践中逐步带教培养人才,但这种方式不仅周期长、数量少,而且成本高昂。这几乎成为了科创企业共同面临的痛点。

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建政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大零号湾的创业典型,他带领企业从最初的“三个人两张桌子”发展成为如今拥有近200人的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移动共融机器人已经在几十家世界500强企业得到应用。为了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张建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高校、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特别是与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展开了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通过产教融合、双师教学、实训基地共建等模式,希望为自家企业乃至整个智能制造产业培养更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上海职业教育破局,高技能人才崛起在望

实际上,闵行区在大零号湾开办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这是闵行区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布局,打造“新时代工匠摇篮”的重要布局。

自开办以来的两年时间里,在闵行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资源助力下,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构建政府、高校、产业园区、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学院不断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模式,致力于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科技型、工程化、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今年年初,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方案出台后,学院进一步强化了“赋能地区营商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意识。

目前,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紧密贴合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开设了智能机电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10个三年制和7个五年一贯制专业。学院与超过50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并与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鲸鱼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签署了“订单班”合作协议。今年上半年,学院还计划再签署6个“订单班”合作协议,未来将每年向这些企业定向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今年2月,丰田中国宣布在上海金山独资设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生产基地,这一消息备受各界关注。目前,金山方面正围绕丰田大项目的落地,积极做好各方面的对接和营商配套工作。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千余名产业人才从何而来。据悉,金山相关职能部门和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已经主动与丰田方面进行沟通、协商,计划为其量身打造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订单班”。通过这种方式,希望未来能够向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对口好用的技术蓝领。

在这方面,太仓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多年来,太仓集聚了超过500家德资企业,被誉为中国的“德企之乡”。2001年初,在中德两国政府的推动下,太仓成立了国内首家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目前,太仓已经建成15家“双元制”培训中心,并制定了全国首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成为国内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职校学生三年的实践课程都在对口的德企培训中心完成,毕业后经过中德相关机构的考试,他们将同时获得中国大专文凭以及可以在欧盟通用的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从而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

截至目前,“双元制”职业教育已经为太仓累计培养了一万多名高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太仓本地制造业水平的提升,更成为了太仓招商引资的一张亮丽“名片”。

上海职业教育破局,高技能人才崛起在望

三、上海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满足产业人才需求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几年前,上海决定在松江、闵行、金山、青浦等4个区各布局一所新型五年一贯制高职。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便是其中之一,其余分别为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有专家解释说:“这和上海的‘十四五’规划、五个新城的产业布局都有直接的关系。”

例如,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将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G60发展相关的科创企业、数字化企业提供储备人才;设在金山区的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将向周边的现代化工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而设在闵行区的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则是为大零号湾的产业发展量身打造的。

这些新型高职的办学主体都是地方政府,这种模式能够进一步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政府、产业、教育的融合,促进“产教融合”的有效落地。

随着产业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缺口日益增大,使得高技能人才成为了市场上的“香饽饽”。近年来,一些职校热门专业出现了“全班未毕业已被企业订光”“一名学生收到好几家企业offer”等现象,这已不再是个例。

记者在金山区采访国内真空手套箱行业龙头企业米开罗那时发现,该公司办公室员工较少,主力是100多名车间工人。但这些工人并非普通工人,而是各类持证的技术工人,人均月收入可达两三万元。同时,公司投入1.9亿元打造的现代化厂区里,还专门开辟了大量空间作为员工的咖啡区、健身区、休憩娱乐区。这些高技能人才所享受的优越待遇令人羡慕。

四、职业教育面临挑战,探索升级之路

然而,一些职业学校负责人也坦言,在办学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尴尬。对于孩子报考高职院校,不少家长还是不太愿意,认为这是“没办法的办法”,不会主动为孩子规划和选择。刚入学的学生也大多存在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相比本科生低人一等。

个别“专升本”院校则出现了另一种尴尬情况。原本和企业合作打造的“订单班”难以为继,原因是家长和学生都失去了积极性。他们认为既然能够拿到本科学历,就没必要再去当一名蓝领工人。

因此,要推动高技能产业大军的快速崛起,不仅要让高技能人才拥有体面的收入和职业,还需要更新社会观念。当然,也有家长提出,不反对孩子报考职业院校,但希望他们不要止步于专科学历或技工岗位,而是能够拥有更多元、通畅的学历和职业成长通道。

令人欣喜的是,上海在这方面的探索越来越多。近年来,上海的职教本科正加速拓展,最近4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张了10倍左右。同时,全市的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中高贯通、中本贯通也在不断扩容,逐步破除职校生升格的“天花板”。

记者还注意到,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拔尖技术技能人才发布了一项“天择计划”。学院聘请了一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和知名企业的专家担任导师,为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定制综合能力提升解决方案。表现突出的学生不仅有机会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还能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这一计划为未来“大国工匠”的诞生储备了年轻力量和良好的发展土壤。

本文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上海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的积极实践和取得的成效,职业教育为企业解决了人才需求问题,有力地优化了营商环境。但同时也指出了职业教育面临的社会观念障碍,不过上海在推动职业教育升级方面已采取了诸多举措,如职教本科拓展、各类贯通项目扩容等,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通道。未来,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上海有望打造一支强大的高技能产业大军,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741.html

(0)
NelsonNelson
上一篇 2025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