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文物回家:彰显中国文化复兴的坚定步伐

本文聚焦于41件流失文物从美国回归中国这一事件,深入阐述了文物回归的重要意义,回顾了文物流失的历史,介绍了新时代我国在文物追索返还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以及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还通过楚帛书的案例展现了我国在推动流失文物返还国际合作中的努力,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大国担当。

近期,41件承载着历史记忆与艺术价值的流失文物艺术品,跨越重洋,从美国回到了中国的怀抱。这些文物种类丰富多样,其中有铜摇钱树和陶座、素面陶鬲、素面带盖铜钫、陶说唱俑等,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佛造像、画像砖等多个品类。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蕴含着独特的历史密码与艺术价值。一件件流失海外的文物踏上回家之旅,这不仅仅是文物本身的回归,更展现了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也深刻印证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一至理名言。

流失文物回家:彰显中国文化复兴的坚定步伐

在新时代,我国的文物回归工作正驶入“快车道”。回首往昔,文物流失是中华儿女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痛。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岁月里,由于战争、走私等诸多原因,大量珍贵的中国文物被迫离开了故土,漂泊海外。远古玉器、商周青铜、唐宋名画、元明瓷器、珍本古籍等,许多堪称国宝级的文物成为了国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痛心疾首。

文物的追索和返还,不仅仅是找回几件物品那么简单,它事关民族尊严,事关中华文脉的传承,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回归祖国的文物,无论是规模还是批次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51批次2156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顺利回归祖国。

文物追索工作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我国不断完善文物追索法治体系,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办公室,各个部门之间形成了有效的联动机制,为文物“回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国通过修订文物保护法,新增了关于加强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国际合作的条款,明确了国家对流失文物的收回权利,并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追索工作。同时,国家文物局、海关、驻外使领馆等部门建立了合作机制,对流失文物进行信息搜集、研判、谈判,推动跨部门合作,形成了推动流失文物回归的强大合力。

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上持续发力。从2014年的《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到2024年的《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从与多国的双边协谈到“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中国积极发出流失文物返还的倡议,推动相关国际合作,参与相关国际规则制定。中国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许。巴西人类学家若昂·帕切科评价:“中国方案为原住民文化回归提供了范本,这是对殖民历史的精神救赎,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会长刘玉珠表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散回归历程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密切相关,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情感。”

流失文物回家:彰显中国文化复兴的坚定步伐

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我国积极推动流失文物返还相关国际合作,为保护人类文明贡献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强国际合作,已与27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政府间双边协定,建立了彰显中国特色的国际合作机制。我国坚持呼吁历史流失文物应回归原属国,为改革和完善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面对流失文物背景调查艰难、现状复杂,国际法约束力弱、适用范围有限等问题,我国在综合运用外交斡旋、执法合作、协商谈判等方式的同时,积极拓展民事诉讼、民间捐赠等各种手段,形成了政府与民间联动、国内与国际互动的强大合力。

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帛书实物。帛书记载了古代神话、数术等众多内容,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不仅受到国内学者的珍视,也为国际学术界所瞩目。如今可折叠地图、书籍的装订方式也由帛书演变而来。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帛书研究专家李零介绍,帛书是中国学术的重要源头之一,对研究古文字、古文献、学术史、思想史等至关重要。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子弹库帛书于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非法盗掘,自1946年流转美国,至今已近80年。

2024年6月20日,国家文物局在山东青岛举办的“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上,接收了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移交的子弹库帛书在美国流转的物证。这些物证包括曾经用于盛装帛书的盒盖,带有福格博物馆借存标签等信息,能够证明帛书自1946年9月16日起已借存于福格博物馆,是帛书在美国流转证据链的关键一环。我国通过全面的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为其回归创造了条件。

如今,文物追索已从简单的索要升级为科技、外交、法律的多维博弈。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所言:“今天的文物追索,展现的是文明古国的文化自信与现代大国的治理智慧。”

协和万邦,四海归心。站在2025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从马家窑先民捏塑陶土时的虔诚,到今天科学家用纳米技术修复文物的专注;从敦煌藏经洞文书的飘零命运,到《永乐大典》数字化回归工程,这些跨越时空的文明载体,终将在祖国拼合成完整的文化版图,见证一个古老民族在文化自信中走向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本文围绕41件流失文物回归中国这一事件展开,阐述了文物回归的重要意义,回顾了文物流失历史,介绍了新时代我国在文物追索返还方面的积极举措和显著成效,以及在国际合作中为推动流失文物返还所做出的努力。通过楚帛书等案例,展现了我国在文物追索上的坚定决心和智慧。这一系列行动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大国担当,也预示着中国在文化复兴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359.html

(0)
ZacharyZachary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