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成文化传播新载体,产业升级正当时,爆款微短剧频出,行业多元发展趋势显现

微短剧展开,先介绍了四川方言微短剧《家里家外》的爆火情况,接着阐述了我国微短剧的用户规模等现状,还提到了微短剧的题材、产业生态,以及行业内对于内容创新、社会价值挖掘等方面的看法,最后展望了2025年微短剧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网络世界里,一部充满趣味与温情的四川方言微短剧《家里家外》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近日在全网掀起了一股追剧热潮。剧中,“耙耳朵”丈夫和“辣妹子”妻子之间的趣味互动,姑嫂之间的真情互助,还有街坊邻里摆“龙门阵”时的诙谐幽默,无一不让观众沉浸其中。仅仅3天时间,这部微短剧的观看量就突破了10亿大关。令人惊叹的是,这部精彩的微短剧仅仅拍摄了17天,它将20世纪90年代川渝市井生活中的幽默与温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网友感慨评论道:“这才是真正的家庭生活,笑着笑着就哭了。”

近日,在成都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发布了《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6.62亿人,使用率为59.7%。而且,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也长达101分钟,这一数据已经追平了即时通讯。

3月28日,在“千行百业入‘剧’来:微短剧产业生态与艺术创新论坛”上,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微短剧委员会副会长赵晖指出,当前我国微短剧行业呈现出多样的发展态势。从题材方面来看,轻喜剧、悬疑、情感类内容占据了主流地位;从产业生态角度而言,平台、制作方、品牌方之间的跨界联动日益紧密,并且衍生出了“微短剧 + 电商”“微短剧 + 文旅”等创新模式。

微短剧成文化传播新载体,产业升级正当时,爆款微短剧频出,行业多元发展趋势显现

3月28日,与会嘉宾在论坛上共同探讨微短剧行业的发展之路。(受访者供图)

记者在深入了解后发现,当前传统影视中那些成熟的武侠、刑侦、谍战等题材,已经逐步渗透到微短剧中。微短剧通过重构叙事节奏,适应竖屏审美,涌现出了越来越多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微精品”。抖音集团副总裁、总编辑张辅评明确表示:“精品化是短剧行业升级蝶变的必由之路。”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当前微短剧观众对于低成本“无脑爽剧”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这就需要行业进行更多的内容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指出,短剧用户与长剧用户并非是相互割裂的群体。短剧创作应当立足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准的社会观察,以小切口呈现时代主题,从而实现热度与价值的有机衔接。比如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六批推荐剧目的《念哥餐厅》,它就是通过生活化叙事和质朴的乡村美学,为观众呈现出了真实可感的乡土中国的生动画卷。

微短剧不仅在娱乐方面表现出色,其轻量化制作和强传播性,还使其成为了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的高效载体。2024年11月上线的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聚焦图书馆古籍修复所学员进入《永乐大典》修复项目组后的工作经历,既展示了古籍修复的精细技艺和独特魅力,也注重呈现现代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在内容层面不断创新,相关从业者也在积极挖掘微短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微短剧行业直接、间接带动了64.7万个就业机会,而且预计2025年就业人数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继续增长。

记者还注意到,当前微短剧已经突破了单纯的娱乐功能,通过“微短剧 +”模式向文旅融合、产业升级等多元领域延伸。以四川省射洪市龙宝坝村为例,“农忙种地、农闲演戏”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新选择。自去年6月以来,龙宝坝村共吸引了80余个剧组前来取景,创造了1600余个灵活就业岗位,带动了“影视 + 旅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当谈及2025年微短剧行业的发展趋势时,受访者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精细化”“社会价值”“AI技术驱动”等关键词。随着观众对于微短剧的期待不断提高,行业正加速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型,在内容创新、技术应用和社会价值挖掘等方面迎来全面升级。

本文围绕微短剧展开,先是介绍了四川方言微短剧《家里家外》的爆火,接着说明我国微短剧的用户规模现状,阐述了行业题材、产业生态等情况,同时提到了业内对内容创新和社会价值挖掘的看法,最后指出2025年微短剧行业将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型,迎来全面升级。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8591.html

(0)
NelsonNelson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