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边的守护者:孔海南让海菜花变“致富花”,70 岁教授 37 年守护洱海,海菜花成致富密码!

上海交通大学的孔海南教授,37 年来坚守洱海,致力于洱海的保护与治理工作。他不仅让海菜花重获新生,还将其打造成助农致富的产业,同时为环保事业培养和留住更多年轻人才。

当我们俯瞰那苍山,翠绿如洗,再望向洱海上繁花似锦的美景,心中满是陶醉。而这令人心驰神往的洱海风光背后,离不开一位白发苍苍老人的默默守护。他,就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孔海南。

孔海南笑着说:“名字里带个‘海’字,大半辈子就注定要和水打交道了。守护水是我的使命,我热爱这项工作。”时光回溯到 1987 年,从那时他开始研究洱海起,这份洱海情结已悄然延续了整整 37 年。

从上海到昆明,那是 2000 公里的飞行距离。而从昆明再到上海交通大学设在洱海边的现场研究站,还得转三趟汽车,整个行程总耗时约 19.5 个小时。可孔海南在这条路上往返的次数,竟然比他在上海的家和学校之间往返的次数还要多!

一年之中,他有 200 多天都守在洱海的这个现场研究站。为了让洱海重现那一汪澄澈的碧水,他从青丝变成了白发。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他也曾因房颤型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两次晕倒在交大校园和项目现场。这段如同“老人与海”般的动人故事,深深感动着交大校园里的众多学子。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孔海南,依旧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就在不久前,他再次踏上前往洱海的路途,助力当地解决海菜花产业化的难题。他目光坚定地说:“把我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我一辈子不后悔。”讲到这里,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洱海边的守护者:孔海南让海菜花变“致富花”,70 岁教授 37 年守护洱海,海菜花成致富密码!

孔海南感慨地说:“我 70 多岁,37 年都在研究洱海,我这辈子就研究洱海了。”他只盼望自己的身体能再坚持得久一点,多为国家做点贡献。

海菜花变“致富花”,鼓起农民钱袋子

时隔 30 年,海菜花又在洱海上盛开了。回忆起那一幕,孔海南依旧心潮澎湃。他激动地说:“海菜花在湖面盛开,我们数了数,有十几二十颗了。这意味着,洱海恢复了,当时我真的连眼泪都掉出来了。”

随着海菜花重获新生,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孔海南心中萌生:海菜茎叶可食、经济价值高,能不能让它走上全国老百姓的餐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团队花了 7 年时间反复进行实验,终于培育出了口感更好的新品种,还实现了鲜蔬保鲜技术。

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从最初只有孔海南与研究人员在种植海菜花,到如今海菜花人工栽培已普及到 3000 亩规模。孔海南创造的海菜花治污助农的模式,既净化了 3000 多亩的水域,更成为洱源百姓的致富金钥匙。

孔海南自豪地说:“现如今,海菜花在本地一斤最高可以卖到 20 块,而且还以每斤 40—50 元的价格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地。”今年团队的目标是实现海菜花全年利润 5000 万元,他们还期待 3 年后利润能破亿。

为久久为功的环保事业,留住更多年轻人

“湖泊污染容易治理难,治理湖泊需要长达几十年。”孔海南反复强调,“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久久为功’,单靠一个人,一辈子干不完这件事。”即便退休后,上海交通大学每一年的新生课堂、新进教师讲堂,都能看到孔海南忙碌的身影。他满心期盼着,能为洱海保护、湖泊研究留下更多年轻的力量。

洱海边的守护者:孔海南让海菜花变“致富花”,70 岁教授 37 年守护洱海,海菜花成致富密码!

“留住人才既需要物质奖励,更需要一种情结。”在 70 岁生日之际,孔海南捐出了 200 万元积蓄,联合中国水环境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了“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此外,在他的团队,还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招 25 个硕士生在洱海当地上课。十余年来,团队共计师生 1000 余人次驻守一线,大家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让孔海南深感欣慰的是,他门下的 21 名博士生均从事环保工作,不少人继续扎根一线。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孔海南 37 年如一日守护洱海的故事。他不仅让洱海水质改善、海菜花重开,还将海菜花发展成产业助力农民增收,同时通过多种方式为环保事业培养和留住年轻人才,展现了他对环保事业的执着与奉献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919.html

(0)
ZacharyZachary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