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职场中普遍存在的“隐形加班”现象,以销售和传媒行业从业者为例,揭示了劳动者难以从工作中“下线”的现状。同时指出企业未正视劳动者的离线休息权,且线上加班存在举证困难、缺乏法律依据等问题。文章还介绍了专家对于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的建议,强调了全社会共同努力保障劳动者休息权的重要性。
“昨晚临近 24 点,一位新客户在公司平台上咨询我负责维护的房源信息。遇到这种情况,我肯定得认真回复,努力促成线下带看。”高明对这样的工作场景早已习以为常,他无奈地表示,“要想促成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就必须 24 小时随时待命,在客户方便的任何时间及时提供咨询服务。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大家都不会去计较工作时间以外的加班付出。”
其实,难以从工作状态中“下线”的并非只有销售岗位的人员。在一家传媒公司工作的张燕(化名)同样深陷 8 小时工作时间之外“随时呼叫”的困境。
“麻烦把标红段落完善一下”“策划案领导着急要,能否加个急”……无论是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还是和朋友聚餐的欢乐时刻,亦或是难得的休假期间,这些工作信息都会像“定时炸弹”一样,瞬间把张燕从悠闲的下班时间拉回到紧张的工作状态。张燕苦恼地说:“虽然心里很不情愿,但为了保住这份工作,也只能服从安排。”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企业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让员工在 8 小时之外“工作在线”的做法,实际上已经侵犯了劳动者的休息权和劳动报酬权。记者就线上“隐形加班”这一问题,采访了不同行业的多名人力资源工作人员,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目前还没碰到这方面问题”“核算加班要走程序,线上情况还没研究过”……
“很明显,劳动者的离线休息权还未得到应有的正视。”四川伟旭律师事务所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案件咨询律师专家组成员王恩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严肃地指出,企业借助数字平台随时向员工派发任务,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劳动法律保障劳动者劳逸结合的初衷,破坏了劳动与生活之间的合理平衡。在职场生态中,尽管“隐形加班”现象极为普遍,但劳动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一旦劳动者主张自己的离线休息权,很可能会面临被孤立、晋升受阻、考核刁难等问题,所以大多数人会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忍气吞声。”
除了企业的忽视和劳动者的无奈,“线上加班”还面临着举证困难、缺乏法律依据等难题。
“‘离线休息权’的提出并被广泛关注,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教授吴敏认为,应该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对这一问题加以规范,明确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的休息权,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离线休息权’入法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还亟须建立一套系统化的保障机制。”
在吴敏看来,可以结合用人单位所属的不同行业和生产特点,通过制度创新和集体协商等多种方式,区分特殊岗位的工作模式以及应对紧急工作需要的特殊情形等不同情况,清晰厘定线上线下工作时间的边界。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应健全线上工作管理制度,对线上加班和工时补偿细则作出明确规定。此外,还需要汇聚多部门的力量,加大对“隐形加班”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提高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
“技术辅助监管也不可或缺。”王恩慧建议,鼓励科技企业研发适配劳动监察的智能工具,例如工时追踪 APP、电子证据保全软件等。劳动者开启这些软件后,系统可以自动区分工作和生活状态,精准记录加班时长,为劳动者维权提供有力证据。监察部门也可以借助这些工具远程监控企业的用工情况,及时发现违规行为,提升监管效能。
王蓓认为,充足的休息时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依法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不仅有利于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也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符合数字生产力特征的新型工作伦理。这对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本文深入剖析了职场“隐形加班”现象,指出企业侵犯劳动者休息权和劳动报酬权的问题,同时阐述了“线上加班”举证难、缺依据的现状。专家们提出了通过法律政策规范、制度创新、技术辅助监管等方式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的建议,强调全社会共同努力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