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杜里尔公司展开,介绍了其在美军项目中的情况,包括虽进入决赛圈但被质疑量产能力,阐述了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举措,如自研起落架、选用商用部件等,还提及公司的一系列产品及发展布局。
在上一期的内容里,我们探讨到安杜里尔公司已然闯入了美军项目的决赛圈。不过,外界对它的量产能力始终存有质疑。其实,安杜里尔公司对自身的能力边界有着十分清晰的认知,并且坦率地表明会秉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曾对外透露,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空军有着宏大的计划,打算建造至少1000架、最多2000架CCA。这些CCA的单位成本大约是F – 35成本的三分之一,大概为2700万美元。
自研起落架,占据成本优势
在2024年9月接受《航空周刊》采访时,布罗斯介绍说,安杜里尔公司不会遵循传统防务企业的做法。传统企业通常会把起落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转包给业内少数几个起落架系统供应商,而安杜里尔公司选择自行设计和制造。他表示:“尽管这听起来有点疯狂,但更好的做法就是从头开始,基于商用级供应链来打造更低成本、可规模化量产的新型起落架,使其更适配当前的机型平台。”
今年2月初,安杜里尔公司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公关方式。它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和波士顿市的车站等公共场所投放了“正话反说”的公共广告。其招聘对象正是当地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们。
在SpaceX强大的“光环”之下,安杜里尔公司在“狂怒”无人机(已被美国空军命名为YFQ – 44A)等项目上,坚定地贯彻了垂直整合、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原则。它尽量选用商用部件和货架零部件,并且高度复用现成的技术。这种方法在SpaceX公司的“猎鹰”火箭开发工作中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CCA项目竞标方面,安杜里尔公司相比竞争对手,其突出优势就在于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
通用原子公司在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合同下开发的XQ – 67,为YFQ – 42A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降低了技术难度,还节省了成本,同时缩短了开发周期。
安杜里尔公司的“狂怒”无人机最终会配备怎样的一款起落架,这一问题备受业界关注。
前文曾经提到,AST上激光增强型摄像头所需的激光设备与美容激光脱毛设备用的是“同款”,并非定制的。
据安杜里尔公司空中优势系统总监安德鲁·范·蒂默伦(Andrew Van Timmeren)介绍,“狂怒”的机轮、轮胎、刹车、液压执行器等子部件都不是定制的,而是采用商用级部件。其中最典型的是动力方面,“狂怒”选用了威廉姆斯国际FJ44 – 4M涡扇发动机。这是一款在民用航空领域已经服役飞行数百万小时、高度成熟可靠的商用发动机。
由于威廉姆斯国际FJ44家族在民用航空市场上的在役量很高,“狂怒”选用FJ44 – 4M后,后续的维护成本、备件购买成本都会更低。
2023年9月,安杜里尔公司对蓝色力量技术公司进行了并购,这是其在加强制造能力方面的重要布局。通过此次并购,安杜里尔公司不仅获得了接近成型的“狂怒”无人机,还一举吸纳了前者在设计和制造领域十余年的积累。蓝色力量技术公司拥有从先进概念设计、工程、分析、模拟到快速原型制造的“闭环”能力。特别是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方面,蓝色力量公司曾表示,其专有的先进快速成型能力能让产品首飞的时间周期比原先缩短12 – 30个月。
2024年9月,安杜里尔公司推出了“梭鱼”巡航导弹,该导弹主打“低成本、高产量”。
随着“幽灵”(Ghost)无人直升机、“梭鱼”(Barracuda)巡航导弹、“螺栓”(Bolt)侦察型/自杀式无人机,“走廊”(Roadrunner)垂直发射无人机拦截器等新产品的密集发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安杜里尔公司正在通过践行以上一系列产品方法论,快速孵化、推出成熟度很高、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防务产品,并且有足够的底气展示其“超大规模制造”能力。
本文详细介绍了安杜里尔公司在美军项目中的情况,面对外界对其量产能力的质疑,公司明确自身边界。通过自研起落架、选用商用部件等方式控制成本,在CCA项目竞标中展现出优势。同时,公司通过并购加强制造能力,密集发布新产品,彰显了其在防务产品领域的发展潜力和“超大规模制造”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