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义隆永镇东湾村57岁农民刘明独创“猪—沼— 棚—菜”链式绿色生产系统的故事,展现了他理性超前的思维、爱思考的性格以及不懈的探索精神,同时介绍了该系统带来的收益和他未来的发展规划,凸显了像他这样的乡村能人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推动作用。
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义隆永镇东湾村的一处蔬菜大棚内,57岁的刘明正忙得热火朝天。走进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翠绿的芹菜一株挨着一株,郁郁葱葱,长势十分惹人喜爱。
这里的蔬菜与普通蔬菜大不相同。它们灌溉不用化肥,而是采用沼液;而且在刘明家中,做饭也不用柴火,依靠的是沼气。而这一切独特现象的背后,都源于刘明独创的“猪—沼— 棚—菜”链式绿色生产系统。
刘明利用猪沼液浇灌蔬菜(包哈斯塔娜 摄)
别看刘明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的思维却极为理性,做事从不盲目。他的想法也十分超前,有着自己的一套思考逻辑。刘明说:“农村土地未来肯定会走向集约化经营,可仅仅依靠土地收益,是很难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全部开支的。所以得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搞这个猪沼棚项目,一方面能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拥有一份事业。”从他这番条理清晰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当初投身猪沼棚项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多年的外出务工经历,对刘明的性格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他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他说:“我看待事物,不会只停留在表面,而是会深入研究其原理,把原理弄明白了,将来总归会有用处的。”在建猪沼棚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供借鉴,一切都得靠自己摸索。好在刘明凭借着在外做电焊工时积累的经验,以及从书本上学到的原理,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实践。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多坚持不懈的摸索,刘明终于成功建成了完整的猪沼棚系统。到了2023年,刘明家的猪存栏量达到了60余头,养猪收益超过了10万元。而用沼液、沼渣种植的大棚蔬菜,因为不施化肥,品质十分优良,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仅仅蔬菜大棚这一项,刘明一年就能创收6万余元。刘明满脸自豪地说:“从那以后,村里没人再说我疯了,都开始佩服我!”
刘明在自家蔬菜大棚中采收芹菜(包哈斯塔娜 摄)
在刘明的心中,有着更为宏大、长远的发展规划。他说:“未来,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蔬菜种植,还要种植果树,开展休闲采摘活动,经营农家乐,打造食购娱一条龙的休闲服务体系。我还要把技术传授给父老乡亲,带着他们一起干,共同发家致富。”此时,站在绿意葱茏的蔬菜大棚里,刘明面带微笑,眼中满是希望的光芒。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时代,有无数像刘明这样的乡村能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在乡村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描绘着中国农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永不气馁的精神,正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最为宝贵的财富与不竭动力。
文章讲述了内蒙古农民刘明独创“猪—沼— 棚—菜”链式绿色生产系统的创业历程,展现了他理性超前、爱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该系统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介绍了他未来的发展规划,强调了像刘明这样的乡村能人及其精神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