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纹玉璧展开,介绍了其外观特点、所蕴含的古代“种田人”对五谷丰登的祈愿,讲述了谷纹的起源与发展,玉璧在古代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不同功能,还提及了一块谷纹玉璧从海外回归“定居”海南的故事。
01 “波点”元素里藏着古代“种田人”的美好祈愿
在古代玉器的璀璨世界中,有一种独特的玉璧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它呈扁圆形,中心有钻孔,璧身密密麻麻地雕刻着谷纹,而且两面的纹饰如出一辙,谷纹之间还有些许相连,因其身上的谷纹,它被人们赋予了一个贴切的名字——谷纹玉璧。
或许在现代人眼中,这些精美的谷纹只是一种装饰,但在古人那里,它们却有着深刻的寓意。这些谷纹里,其实藏着古代“种田人”对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战国时期,农业是社会最主要的生产活动,从事农业劳作的人不计其数。而谷纹也成为了当时非常流行的纹饰,璧上那细密的谷纹,就如同田间饱满的谷粒,每一粒都饱含着人们对丰收的热切渴望。装饰有谷纹的玉器也因此被视为祥瑞之物。古人曾说:“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谷,所以养人也。”这句话,正是对谷纹美好寓意的生动诠释。
△西汉·透雕双龙白玉璧,河北博物院藏
谷纹并非一蹴而就,它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战国时期,谷纹的样式变得繁多起来。其形态逐渐演变为“逗号”状,形似圈尾蝌蚪,所以谷纹又被称为“蝌蚪纹”。
玉璧在中国古代玉文化的长河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最早诞生于新石器时代,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直到清朝,仍有不同形制和纹饰的玉璧不断涌现。
△清·青玉兽面卧蚕纹璧,故宫博物院藏
在不同的朝代和情境下,玉璧有着不同的功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①祭器和礼器
玉璧常常出现在重要的国家祭祀大典中,其最基础的礼仪功能便是用于祭祀。古人认为玉璧象征着上天,在祭祀礼仪中有“苍璧礼天”的说法。《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充分说明了玉璧在古代祭祀和礼仪中的重要地位。
②佩戴和装饰
玉璧有时也会被用作组佩中的部件。《周礼》中记载:“子执古璧”“男执蒲璧”。以玉璧作为佩饰的风尚,主要盛行于战国至汉代。
△东汉·“宜子孙”玉璧,青州市博物馆藏
东汉的“宜子孙”玉璧属于殓葬玉。汉代贵族在下葬时,会在胸背处摆放一些玉璧。这块“宜子孙”玉璧应该是放在墓主人的玉衣上或垫在背部,墓主人希望通过这块玉璧,保佑后代人丁兴旺、长命百岁。
03 流浪海外→“定居”海南 谷纹玉璧的“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块谷纹玉璧曾常年“流浪海外”。2015年,根据中美谅解备忘录,美国将22件非法流失文物归还中国,这块谷纹玉璧便是其中之一。2018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划拨至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至此,它才“定居”海南。
谷纹玉璧的回归,不仅仅是一件文物的重生,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续写。从田间地头的农耕祈愿,到王侯礼器的尊贵象征,谷纹玉璧上的一粒粒“谷”,讲述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农耕基因。200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不再用玉璧祭天,但“饭碗端牢”的朴素愿望,依然深深地刻在我们的DNA里。
本文围绕谷纹玉璧展开,介绍了其外观、寓意、谷纹的发展、玉璧在古代的功能以及一块谷纹玉璧从海外回归的故事。谷纹玉璧不仅是一件精美的玉器,更承载着古代“种田人”的美好祈愿和中华民族千年的农耕文化,其回归彰显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