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今年以来公募产品增聘基金经理的现象,重点介绍了刘格菘旗下广发小盘成长(LOF)增聘陈韫中、吴远怡为基金经理这一事件,同时分析了两位新基金经理的履历、业绩表现,还阐述了年内公募产品增聘的整体情况以及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在行业内成为趋势的背景和影响。
今年以来,公募产品增聘基金经理的动作十分频繁,尤其是知名基金经理在管产品的增聘情况,格外引人关注。
3月24日晚间,刘格菘旗下的广发小盘成长(LOF)发布了一则重要公告。公告显示,该产品同时增聘陈韫中、吴远怡为基金经理。刘格菘早在2017年6月就开始担任该产品的基金经理,累计任职时长已经达到了7年又280天。至此,刘格菘目前在管的6只产品中,已经有半数是与他人共同管理的了。
截至去年年末,广发小盘成长(LOF)的资管规模为58.35亿元。陈韫中、吴远怡在管的总规模分别是57.95亿元、117.67亿元。此次接管该产品后,陈韫中在管规模将首次突破百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吴远怡加入广发基金以来,第3次参与管理刘格菘的不同产品。而且,吴远怡入职仅1个月后,就因为参与管理刘格菘旗下的广发创新升级,直接晋升为百亿基金经理。
目前来看,陈韫中入职广发基金后的成长路线是,被增聘后再独立管理产品。吴远怡目前在管6只产品,除了与刘格菘共同管理的2只产品外,其余4只均由他独立管理。其中,有2只产品分别是接棒刘格菘和3月离任的张东一。
从任职回报方面来看,增聘陈韫中、吴远怡是有一定道理的。根据wind数据显示,除了与刘格菘共同管理的广发创新升级外,在二人任职期间,旗下产品均取得了正收益,并且在同类产品中排名较为靠前。而刘格菘旗下的6只产品近3年来均亏损超过30%,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处于中后段,甚至还有产品排在后10%。
此次增聘成就了一位百亿基金经理。资料显示,陈韫中已经拥有9.2年的证券投资管理经验。他在2019年2月加入广发基金,曾担任研究发展部行业研究员。自2021年下半年起,陈韫中开始参与管理产品。此前,他还曾在上海南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上海南垚资产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研究部担任研究员。
目前由陈韫中管理的广发科技动力,是从李耀柱手中接棒而来的。去年5月,该产品增聘陈韫中为基金经理,在共同管理200多天后,李耀柱于今年1月因工作安排卸任,此后由陈韫中独立管理。2021年9月,广发中小盘精选增聘陈韫中与李耀柱共同管理,2022年9月李耀柱卸任,在陈韫中独立管理该产品期间,收益率达到了11.16%。自广发成长启航成立起,陈韫中便独自管理该产品,至今任期已有1年多。
由此可见,陈韫中目前独立管理着上述3只产品。wind数据显示,在陈韫中任期内,旗下3只产品均获得了正收益。广发科技动力、广发成长启航、广发中小盘精选的收益率分别为28.66%、64.47%、11.45%,回报排名依次为118/958、22/4204、70/2255。除了第1只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前15%外,其余2只产品均排在前5%左右。
截至去年年末,陈韫中旗下3只产品的在管规模为57.95亿元。接管广发小盘成长(LOF)后,陈韫中在管规模将首次突破百亿元。
可以发现,陈韫中入职广发基金后,每次被增聘为基金经理的产品,均是由李耀柱在管。而对于吴远怡而言,他与刘格菘搭档的情况更多,目前在管产品中有一半是刘格菘在管或曾经在管的产品。
刘格菘旗下3只不同产品先后增聘了吴远怡。实际上,吴远怡入职广发基金仅1个月,就已经跻身百亿基金经理阵营。
据公开资料显示,吴远怡至今已经拥有13.4年的证券投资管理经验。他在2020年8月加入广发基金,次月便开始参与管理产品。其履历显示,吴远怡曾历任申银万国研究所股票研究员,惠理基金(香港)权益高级研究员、副基金经理,国寿资产股票部权益投资经理。
追溯发现,吴远怡入职广发基金后参与管理的前2只产品,均是刘格菘当时在管的产品。这也就解释了,入职1个月后吴远怡唯一在管产品规模就已经达到了145.55亿元。在这个阶段,刘格菘在管总规模也处于历史高点附近。
2020年9月,广发创新升级增聘吴远怡,与刘格菘、费逸3人共同管理该产品。200多天后,费逸卸任该产品,此后由吴远怡、刘格菘2人共同管理。2020年11月,广发科技创新增聘吴远怡,与刘格菘共同管理。180天后,刘格菘卸任,该产品由吴远怡独立管理至今。2021年11月至今,吴远怡独立管理新发产品广发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任职已经超过3年。一年后,张东一旗下的广发价值核心增聘吴远怡。不到一年,张东一卸任,由吴远怡独立管理该产品。另外,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是吴远怡第2只新发产品,他独立管理该产品已经超过2年。
在这些产品中,目前仅广发创新升级与刘格菘共同管理,其余4只产品均已由吴远怡独立执掌。截至去年年末,吴远怡旗下5只产品的总规模为117.67亿元。
据wind数据显示,在吴远怡任期内,除了广发创新升级亏损33%并在同类产品中排在后10%外,广发成长领航一年、广发价值核心、广发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广发科技创新均取得了正收益,收益率分别为39.76%、49.16%、41.86%、38.38%,在同类产品中均排在前4%,其中广发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还排进了前1%。
此次增聘,已经是吴远怡加入广发基金以来,第3次参与管理刘格菘在管的产品。接管广发小盘成长(LOF)后,吴远怡目前在管产品共有6只,其中2只产品正与刘格菘共同管理。
年内840只产品增聘基金经理,近六成为多位共管。据wind统计,截至3月24日,共计1150只产品(包括2025年新发产品)出现了基金经理变动。在这其中,840只产品增聘了共计647位基金经理。其中,423只产品在增聘前就已经配有基金经理,另外417只产品中,有的可能是2025年新发产品,有的则是在增聘的同时原基金经理卸任。
经过增聘后,这840只产品中,有473只产品目前采取了“双基金经理”或“多基金经理”的共管模式。
wind数据显示,已增聘基金经理的840只产品来自130家公募机构。其中,年内至少有10只产品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募有30家。招商基金、天弘基金、嘉实基金分别有43只、29只、27只产品增聘基金经理,富国基金、广发基金、交银施罗德、平安基金、华夏基金、银华基金等均有至少20只产品增聘基金经理。
从产品类型来看,这840只产品中,各类债基、指数类产品的占比最多,分别有319只、257只。另外,剔除QDII后,年内有153只主动权益类产品增聘了基金经理。
实际上,无论从监管方向,还是参照美国资管市场,以及国内业界的共识来看,多基金经理共管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今年3月中旬,多则关于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初稿的主要细则在业内流传。其中包括 “要建立逆周期调节机制,加大对‘押赛道’等短期行为的监管;约束单个基金经理管理产品的数量和规模”。有接近监管人士向媒体证实,相关内容已经经过监管层和业内高管的现场交流。
去年3月,在《 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中就已经提及“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甚至早在2022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就已经提出“引导基金管理人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提高投研人员占比,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
美国共同基金市场发展至今,共管模式已经成为了主流。据中金量化团队统计,目前,美国共同基金有超过半数是由不少于3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的,单基金经理模式仅占比15%左右。分类型来看,配置型基金应用多人共管模式的比例高于权益、固收型基金。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A股迎来全面注册制时代,为了应对个股进一步分化,不少基金公司在提升投研能力的同时,为了破解单一基金经理管理模式的投资局限性,也在积极探索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这种共管模式能够较好地发挥各个基金经理的优势,通过多资产多策略提升组合风险收益比。但同时也应该关注到背后可能存在的分歧问题,因此组合基金经理需要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在明确统一的组合管理思路下各司其职,才有可能保证产品收获长期稳健的业绩。
本文围绕今年公募产品增聘基金经理的现象展开,以刘格菘旗下产品增聘陈韫中、吴远怡为例,介绍了两位新基金经理的情况和业绩表现。同时,通过数据呈现了年内公募产品增聘的整体态势,并分析了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在行业内成为趋势的背景、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