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壁垒,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拓展思政教育新路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移动思政课”盘活本土红色资源

文章聚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开展的“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五卅运动一百周年”巴士研学活动,介绍了活动内容及意义,还阐述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创新模式和实践成果,包括整合红色资源、打破学科壁垒、拓展社会资源等举措。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消息,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巴士研学活动在上海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以“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五卅运动一百周年”为主题,巴士从上海机器工会旧址——全国首个产业工人组织诞生地出发。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的同学们满怀期待地登上了巴士,开启了一段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历史的实地研学之旅,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参加研学的大学生来自多个不同的专业。他们乘坐着“一大”初心号研学巴士,以一种流动课堂的独特形式,串联起了上海工人运动的五个红色地标。课程讲解紧紧围绕历史发展的主线展开,仿佛时光倒流,再现了那个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革命时代。

“初心号”就像一位穿越时空的红色信使,将建党前后工人运动的星火历程化作了可触摸的城市记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朱晓玮不禁感叹道:“通过边走、边看、边听课,近代上海工人运动的历史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爱国主义不再是课本里抽象的概念,而成了可感可知的生命形态,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打破壁垒,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拓展思政教育新路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移动思政课”盘活本土红色资源

(图为“行走的大思政课”南昌路红色文化地图手绘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供图)

多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一直致力于整合梳理上海的红色资源,精心设计历史信息丰富的“行走的大思政课”。这种“移动课堂 + 现场教学 + 史料实证”的立体化思政教育模式,已经形成了如“行走的课堂”“巴士课堂”“红船课堂”等一系列创新课程,充分盘活了上海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

打破壁垒,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拓展思政教育新路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移动思政课”盘活本土红色资源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获批上海高校思政课教改项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供图)

记者发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近年来在思政教育创新模式方面不断探索。该校打破了校内外的围墙以及各专业之间的壁垒,构建了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表示:“我们要将思政教育从校园拓展到社会,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锤炼品德修养。”

打破壁垒,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拓展思政教育新路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移动思政课”盘活本土红色资源

(上应大“大学生讲师团”为小学生们带来了海派老字号品牌课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供图)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海瑾介绍道:“思政教育不是一门课的‘独角戏’,而是全校乃至全社会的‘大合唱’。”除了“研学巴士”活动,该校还在《美丽中国》等课程中积极探索多学院联合组建教学团队的方式。由生态学院、化工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组成的联合教学团队,带领学生们参与“城市口袋公园生态设计”“乡村小微空间重塑共建”等课题,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该课程还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除了打破学科壁垒,该校还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共同搭建思政教育实践平台。该校与上海城投集团、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建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苏州河生态廊道设计”等真实项目;在奉贤区“区校联动”项目中,知行学社的同学们走进奉贤区律师事务所,在实习实践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识。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开展的巴士研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工人运动历史。同时着重阐述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创新举措,包括整合红色资源形成系列创新课程、打破学科和校内外壁垒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拓展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平台等,这些举措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一定成果。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348.html

(0)
KennedyKennedy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