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京东工业自有品牌伙伴大会展开,详细介绍了京东工业自有品牌的战略布局、对产业带工厂的支持以及为企业采购带来的优势,展现其在重塑工业品供应链、推动产业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3月25日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里,京东工业自有品牌伙伴大会于京东全球总部盛大举行。来自全国数十个工业品产业带的数百位代表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行业盛事。在此次大会上,京东工业首次系统地向整个行业披露了其自有品牌的战略布局。
京东工业作为值得广大工业企业信赖的供应商,其自有品牌积极携手优质的源头产业资源,致力于为工业企业客户提供高性价比且值得信赖的商品解决方案。京东工业立志成为工业品行业专业可信赖的标杆品牌,凭借对工艺、生产以及品控的极致追求,为中国制造赋予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
以「品质·信赖」重塑工业品供应链 京东工业打造自有品牌
工业品作为工业生产的最基础要素,其供应链的效率直接关乎制造业的成本和竞争力。然而,当前我国工业品行业仍面临着诸多客观困境。行业呈现出大而不强的态势,发展不均衡,标准不统一,中小企业及产业带的数字化程度也明显不足。这些问题导致供应链的品质和效率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工业客户的采购体验和产业链协作。因此,如何通过数智技术提升工业品供应链的品质和效率,成为了整个工业产业关注的核心命题。
京东工业自有品牌业务部负责人明确表示,京东工业推出自有品牌的初衷,是紧密围绕客户需求和行业痛点展开的。以数智供应链为坚实基础,京东工业联动上下游的需求与供应,在为工业客户提供兼具品质与信赖的商品和服务的同时,全力助力产业升级。京东工业自有品牌通过全链路的数智链接,实现了「工厂 – 平台 – 客户」的高效直连。将传统的「库存与采购」协同模式,逐步升级为「生产计划与需求计划」协同模式,最大程度地推动了行业的降本增效,推进了产业数智化和数智产业化的双轮驱动,以工业品领域的「实数融合」推进工业供应链的转型升级,为新型工业化的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持。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在分享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战略突围方向时指出,面对内外部的发展压力,中国制造业展现出了顽强的发展活力。中国工业品行业需要以专业能力叠加全球市场,通过企业自身价值链、供应链体系和客户网络体系的再布局,实现双向突围。在李东红教授看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京东工业自有品牌的「品牌商 + 制造商」模式是中国制造战略再布局的积极创新。基于京东工业的数智供应链技术能力和庞大的客户资源,能够助力工业品企业实现质量与价格的同步优化,达成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的目标。
目前,京东工业自有品牌以「品质·信赖」为核心定位,已经成功推出了「法力创」(FabEdel)和「惠象」(Benefant)两大子品牌。这两大子品牌分别针对高专业度工业品及高性价比通用品,能够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采购需求。「法力创」专注于具备技术壁垒的行业领先型产品,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惠象」则瞄准标准化的通用耗材与MRO产品,通过规模化集采与智能算法优化,实现极致的性价比。在品类策略上,京东工业自有品牌当前将重点聚焦个人防护、工具、紧固密封件、标签包装、清洁储运五大品类,并且新品类也在陆续规划之中。
从「产能闲置」到「精准供给」 为工厂带来数智引擎
产业带工厂是工业品供应链的源头活水,但长期以来,它们面临着「生产端低效、销售端闭塞」的双重困境。一方面,传统工厂依赖经验进行排产,在旺季时用工成本会激增40%,而在淡季,设备闲置率超过30%;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单一客户导致销售渠道萎缩,在跨境电商的冲击下,利润空间持续被压缩。
京东工业自有品牌通过「技术赋能 + 资源链接」,为工厂提供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在生产管理方面,京东工业自有品牌采用「JDM(联合设计制造) + ODM(委托设计生产) + OEM(贴牌代工生产)」的多元合作模式,根据工厂的实际能力提供定制化支持。例如,对于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工厂,京东工业会提供技术标准与市场需求指导,帮助其打造差异化产品;对于中小规模的工厂,京东工业则会通过包产线、包车间的方式,利用规模效应帮助其降低生产成本。值得一提的是,京东工业自有品牌还会运用「智能排产系统」等创新技术,帮助工厂实时获取客户需求预测,通过动态调整排产计划优化生产效率。以某包装工厂为例,接入京东工业平台后,该工厂的库存周转率从5次/年提升至8次,订单交付周期缩短了40%,客户满意度从82%提升至95%。
在销售拓展方面,京东工业自有品牌构建了「海内 + 海外」全域渠道网络,可帮助工厂实现「一品通多渠道、一品通多国」。在国内,京东工业将面向合作工厂开放服务大型企业客户的京东工采、服务中小微企业客户的京东五金城和工品汇、服务个人消费者的次终端门店等全渠道资源,帮助其精准触达超万家重点企业客户和逾260万家中小企业客户;在海外,京东工业自有品牌采取「两步走」策略:先通过「C to G」(国内生产、海外销售)模式试水国际市场,再逐步实现「G to G」(海外生产、海外销售)的本地化供应。目前,京东工业自有品牌已进入巴西、泰国、印度尼西亚等8个国家,服务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行业客户,助力中国优质产能走向全球。
从「品质焦虑」到「可信赖交付」 让企业采购更放心
对于企业客户而言,选择京东工业自有品牌能够有效解决传统采购模式中质量管控成本高的问题,将品质风险降至最低。
以「品质·信赖」为核心,京东工业自有品牌构建了一套覆盖「研、产、供、销、服」全链路的数智化质量管理体系,可通过技术赋能、标准共建与数据驱动,为工业品供应链提供可靠的质量保障。
具体来看,在供应商准入阶段,京东工业自有品牌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核、实地验厂及第三方验货,从源头筛选优质合作伙伴;在生产环节,引入AR眼镜远程质检、驻厂质量工程师及批次追溯系统,实时监控工艺参数与生产合规性;成品入库前实施「神秘抽检」机制,联合SGS、TÜV等国际机构对50余项指标进行检测,确保交付品质。售后环节则依托质量大数据,实现问题快速定位与追溯,形成「预防 – 监控 – 改进」闭环。
此外,京东工业还联合政府、行业协会、检测机构成立「品质联盟」,推动行业规范建立,填补工业品标准空白,确保商品符合行业规范。同时,京东工业自有品牌还持续完善自身的「正品保障」机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从源头杜绝假货。
京东工业负责人表示,作为「既懂产业又懂数字化」的工业供应链服务商,京东工业自有品牌业务以商品高质价比为纽带,优化供应质量、促进体验口碑,最终形成良性正循环的品质生态体系。这不仅是京东集团正道成功商业价值观的要求,也是京东工业作为工业供应链领军企业的责任。未来,京东工业自有品牌将持续深化与产业带工厂的合作,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工业产业带的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文详细介绍了京东工业自有品牌伙伴大会的相关情况,阐述了其以品质和数智为核心的战略布局。京东工业自有品牌通过创新模式解决了产业带工厂产能闲置和企业采购品质焦虑等问题,构建了良好的品质生态体系。未来,其将继续推动工业产业带的发展,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