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济水到运河:济宁水运的传奇变迁,千年运河焕生机,济宁水运谱新篇

济宁的水运展开,介绍了济水的变迁以及其与济南、济宁地名的由来,着重讲述了大运河在济宁的发展历程,包括其曾经的繁荣、一度的冷落以及如今的再次焕发生机,还提及了泗水与大运河的关系以及泗水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3月25日,《天津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济宁水运》的文章。这篇稿件生动地报道了济宁市水运的发展变迁,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悠长的历史文脉。

从济水到运河:济宁水运的传奇变迁,千年运河焕生机,济宁水运谱新篇

题图摄影:郭刚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条名为济水的河流从广袤的大地上缓缓流过。正是这条河,孕育出了济南和济宁这两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

济水,曾是黄河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它发源于河南的济源,一路蜿蜒流经山东,最终汇入渤海。在古代,济水的地位极其重要,它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四渎,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河流神的代表。古人用济水流过的地段来区别济南和济宁这两座城市,足见济水在中国大江大河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多次改道。由于济水本身水源纤细、坡度平缓,最终它还是被黄河覆盖。虽然河的名字依旧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但济水的河道在大地上却渐渐消失了。

济宁地处济水中段,地势相对较高。也正因如此,这座城市多年来免遭洪水之灾,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生活安宁,“济宁”这一名字也由此而来。而济南则因地处济水之南,自然得名。

俗话说,人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留下人走过的路;水走到哪里,哪里也会留下水走过的路。水本是最柔软的,但在受到束缚时,它却能展现出“坚硬”的一面。所以,大地上的河流大多是自己开辟出的道路。

大运河,同样是水走过的路。不过,它最早的路却是由人开凿出来的,可以说大运河是人和水共同开辟的道路。大运河的河道并非一成不变,它曾流经洛阳,后来因其他河流的开凿,改道后的京杭大运河从济宁穿城而过,济宁一度成为大运河极为重要的河段。

在上千年的奔流中,大运河不断变换着河道和模样。若按照人成长的岁月来算,大运河流到今天或许已步入中年甚至老年。然而,当我们看到如今济宁大地上奔流不息的船队、沿河两岸金色的芦苇以及河中碧波荡漾的清水时,会发现大运河仿佛仍是充满活力的“青年”。

在历史上,历代皇帝常常从大运河乘船下江南,北京是上船点。而如今,大运河流到济宁,这里成为了大运河航运最北端的出发地,济宁以北很少能见到船帆了。

大运河为济宁带来了巨大的水运优势,使其成为一个繁华的水上运输枢纽,也开启了这座城市繁荣发展的运程。就如同人们常说的“要想富,先修路”,大运河就像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大运河所流经的城市,几乎都是中国最富庶、最繁华的城市,像济宁、苏州、无锡、杭州、常州、绍兴等运河节点城市便是如此。

运河不断,文明不断。如果说中华文化是大地上一本厚重的书,那么南北贯通的大运河就是这本书的一道书脊。

“一条大运河,千里碧水流。帆船首尾衔,都过济宁州。”济宁守护着大运河极为特殊的河段,从元代到明清三代,这里都设有最高治运机构——河道总督衙门。而且,这个衙门不在京城办公,而是常驻济宁,这也让济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运河之都”,一条运河赋予了济宁独特的水上高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天空有了飞机,大地上有了汽车和火车,大运河渐渐被冷落了。河上少见船帆,人们看得见大运河,却看不到船上的白帆,也听不到船工的号子。被冷落的不仅仅是大运河,还有那份曾经的繁华与喧嚣。

不过,在2019年前后,大运河仿佛突然苏醒过来。运河上的船帆逐渐多了起来,大运河又回来了!2023年4月,大运河再次实现全线水流贯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运河边的渔民们依旧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每天清晨,他们划着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撒网捕鱼。他们唱着古老的渔歌,讲述着世世代代与运河相伴的故事。每当夕阳西下,满载而归的渔船停泊在岸边,家家户户开始升起袅袅炊烟,一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

现在,运河上运输粮食、煤炭的船首尾相接。这些船只不再依靠船帆的力量,而是靠一艘动力船牵引,大多是9条船形成长达400多米的船队,宛如“水上火车”。有一次,我问一位刚结识的船长为什么船队大多是9艘船,他笑着回答说,中国人最喜欢9这个数字,多一艘船在运河上行驶不方便,少一艘船又觉得不够。这位走南闯北、常年在运河上行走的船长,脸上带着和所有运河船工一样的“运河红”,他的回答十分有趣。

我是在微山岛上见到这位船长和他的船队的。船队中的船是由他们村里的或者他亲戚家的组成的,这次运输的煤炭有上万吨,他们从微山岛到常熟要走一个月的时间。

正所谓“运河通,济宁通。济宁通,天下通”。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流动的大水,它更与经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和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性格紧密相连。

说到济宁的水运,就不得不提到另一条重要的河流——泗水,也叫泗河或者泗水河。泗水曾经流入大运河,如今它是南四湖的支流,而南四湖与京杭大运河相互连通,泗水的水通过南四湖和大运河相融。

提到泗水,人们自然会想起一首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诗的作者是朱熹。而说起泗水,更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会让我们对这条河更加肃然起敬。趵突泉、洗钵泉、响水泉、红石泉在济宁泗水县泉林镇东陪尾山麓汇流成河,这便是泗水的源头。泗水一路流淌,很多河段几乎都是笔直的,但当古老的泗水流过曲阜时,却蜿蜒流淌,仿佛在徘徊、在等待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一群又一群的人不远万里走向曲阜,他们奔着孔庙而来,也奔着泗水而来。这是一条充满思想的河流。泗水河两岸安静而美丽,虽然我们错过了桃红柳绿的季节,但却赶上了泗水最饱满的季节,两岸田野一片金黄。孔子就出生在这个被泗水环抱的小城曲阜。泗水之畔是一个摆放思想的地方,孔子也许曾无数次在河畔漫步,他的“仁”“礼”“君子之道”“学与教”等博大精深的学说,如清澈的泗水一般,流过我们的心中,点亮人们心中的灯,让我们走得坦荡、走得踏实。

圣人虽已远去,但思想永存。站在泗水河边,与河水对话,与远去的那个伟大的灵魂对话,我们的心里格外亮堂。

远望美丽的泗水,远望烟波浩渺的微山湖,远望古老的大运河,不禁让人想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圣人在感慨,大地在回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这些河流却依旧静静地流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本文通过介绍济水的变迁、大运河在济宁的发展历程以及泗水的文化意义,展现了济宁水运的历史与现状。大运河曾经带动了济宁的繁荣,虽历经冷落但如今再次焕发生机,而泗水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河流不仅是自然的景观,更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经济与文化的重要纽带。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023.html

(0)
StevStev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