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文”智能审校系统发布,为内容创作保驾护航

上海辞书出版社与百度、鲸汤(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辞文智能知识审校系统”。该系统是《大辞海》权威知识库与百度文心大模型深度融合的成果,具有高效、准确等特点,实现了从“文字纠错”到“知识审校”的跨越,能守护知识传播的准确性与严肃性。

当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纷纷崭露头角之际,《大辞海》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其中,推出了先进的AI审校系统。3月25日,在上海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上海辞书出版社与百度、鲸汤(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正式向外界推出了他们的最新产品——“辞文智能知识审校系统”。这一创新成果是《大辞海》权威知识库与百度文心大模型深度融合的结晶,它的诞生标志着出版行业的智能化转型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秦志华在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辞文智能知识审校系统”的强大功能。据他介绍,该系统具有极高的审校效率,目前可以在短短10分钟之内完成40万字文本量的审校工作,并且错误识别准确率能够达到80%。这一数据充分表明,该系统的应用将使审校工作效率成倍提升,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文本审校在知识性、逻辑性方面存在的痛点问题。

“辞文”智能审校系统发布,为内容创作保驾护航

“辞文智能知识审校系统”是国内首个融合权威工具书资源的智能审校解决方案,实现了四大显著的技术突破。

其一,精准的知识溯源能力。当系统发现文本中的错误时,它不仅能够准确指出问题所在的具体位置,更能通过先进的Agent技术精准定位到《大辞海》中的相关条目,为用户展示完整的知识链条。这样一来,用户不仅能够清楚地知道“错在哪里”,还能明白“正确的应该是什么”,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其二,强大的多轮推理能力。该系统可深入验证文本多维度的合理性,能够找出隐藏在文本中的逻辑谬误。例如,当审核一篇关于历史人物的文章时,系统不会仅仅简单地核对年代,而是会通过多重推理,全面验证人物关系、历史背景、事件顺序等多个维度的合理性,确保文本内容的逻辑严谨性。

其三,动态的知识更新机制。为了确保核查结果紧跟学术发展前沿,当《大辞海》数据库有更新时,系统能够自动完成知识的同步,保证系统始终拥有最新、最准确的知识储备,为审校工作提供可靠的支持。

其四,智能的交互式审校流程。通过有效控制大模型的发散、幻觉问题,系统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审校建议。这种人机协作的方式既保留了人工审校的专业判断,又充分发挥了AI的效率优势,使审校工作更加高效、准确。

与市面上现存的智能审校系统相比,“辞文智能知识审校系统”的独特优势在于其依托的《大辞海》数据库。《大辞海》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权威工具书,共收词近30万条,涵盖了5000多万字,几乎涵盖了目前所有的一级和二级学科,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语言文字等学科名词、术语、概念等各方面知识的集大成者。

秦志华形象地比喻道:“《大辞海》犹如为AI配备了‘权威知识的放大镜、显微镜’。”在人工智能在知识审校领域,内容数据的准确性决定整个建筑的稳固程度。依托《大辞海》这一权威知识库,“辞文”智能知识审校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各类文本中的细微知识谬误,精确考证历史年代、严格遵循术语规范、确保人物事实准确,为知识传播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辞文”智能审校系统发布,为内容创作保驾护航

“辞文”智能审校系统发布,为内容创作保驾护航

“辞文”智能审校系统发布,为内容创作保驾护航

“辞文”智能审校系统发布,为内容创作保驾护航

“辞文”智能审校系统发布,为内容创作保驾护航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文本审校工具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从早期的黑马校对、方正审校,到i校对、凤凰智能校对系统、蜜度校对通、果麦AI校对王等产品,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然而,“辞文”系统依托《大辞海》,将定位瞄准了更高层次的“知识审校”。

秦志华指出,根据2023年8月起执行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和计算方法》规定,一般性错字、别字,每处计1个差错;而知识性、逻辑性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由此可见,知识性、逻辑性差错对编校质量管理而言极为重要。然而,随着知识专业化分工的日益精细,单个审校人员难以完全掌握跨学科知识,市场迫切需要一套智能、高效、准确的知识审校系统。这不仅是新闻出版机构、内容发布平台的把关利器,也将是整个内容创作行业的前置工具。

实际上,上海辞书出版社很早就关注到了“智能审校”这一领域。秦志华介绍,最初产生开发智能审校系统的想法,可能要追溯到2019年。当时,上海辞书出版社正围绕《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的建设,开发工具书协同编纂的子系统,其中就包括历史纪年、古今地名、规范汉字、引文和译名统一等自动核查功能。那时,他们就将智能审校这一知识服务方向放在了出版融合的“代办清单”中。

2023年6月,上海辞书出版社与百度文心一言展开合作,正式立项“辞文”智能审校项目。后来,鲸汤(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加入,在数据、算法、算力方面密切配合,推动大辞典与大模型深度融合。经过3轮严格的外部测试,“辞文智能知识审校系统”终于正式推出,实现了从“文字纠错”到“知识审校”的能力跨越。

百度AI技术生态副总经理周奇表示:“AI的质量与差异主要来自于数据,站在《大辞海》权威基础上做出的这个智能审校产品,基础非常好。”在大模型时代,软件产品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迭代性,可以根据数据、用户反馈和大模型本身的成长不断进行优化。依托文心飞桨的核心技术,百度致力于与硬件伙伴、技术伙伴、数据伙伴等共建生态,架起技术和行业专业知识的桥梁,打通大模型垂直领域应用的工程化“最后一公里”。

“辞文”智能审校系统发布,为内容创作保驾护航

在发布会上,秦志华还展示了部分“辞文”应用的案例。上海辞书出版社针对该社一部50多万字的关于上海历史主题的付型稿件,采用“辞文”进行深度检测。系统共标记471处潜在错误,经专业编辑团队逐条复核,最终确认采纳87处知识性差错(含历史事件误记、人物关系错位、地理沿革错误等),错误类型覆盖上海开埠史、租界制度、地方文献等专业领域。横向对比测试数据显示,“辞文”系统检出471处,确认采纳87处;市场上另一审校产品检出262处,确认采纳0处。这一对比结果充分显示了“辞文”系统在知识审校方面的强大优势。

“辞文”智能审校系统发布,为内容创作保驾护航

《咬文嚼字》编辑部也对这一产品进行了试用。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敏介绍了试用情况,通过对一些已知错误的文本进行测试,“辞文”系统的修订建议值得参考。例如,一段文本中错将“多情总被无情恼”这句苏轼的词作写成是“出自元好问之手”,“辞文”系统第一次将其改成“并非出自元好问之手”,第二次则直接纠错为“出自苏轼之手”。王敏认为,“智能校改两次内容不一样,第二次修订内容还有进步。在大模型助力下,通过人机协同,这一产品有很大潜力。”

经济日报社上海记者站站长李治国感慨地说:“我做新闻20多年,最怕白纸黑字印出去的知识出错。在做新闻报道时,记者编辑面对海量信息难免有疏漏,比如历史事件的日期、科技概念的界定等都是跨领域的内容。‘辞文’系统既具备AI的高效,又扎根于《大辞海》权威知识体系,能在几秒内完成交叉验证,帮助我们守住事实底线。媒体的价值在于权威性和准确性,通过前沿的技术,我们能提高工作效率,专注于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秦志华表示,“辞文”突破了以往各类文本审校工具的局限,实现了从“文字纠错”到“知识审校”的能力跨越,但其价值更在于守护知识传播的准确性与严肃性。据悉,目前该产品已成功应用于人文社科、科学技术等出版领域的文本审校,未来还将拓展至新闻传媒、教育科研等场景,致力于成为内容生产领域的“数字质检员”。

“辞文”智能审校系统发布,为内容创作保驾护航

本文详细介绍了“辞文智能知识审校系统”的发布、特点、优势及应用案例。该系统是《大辞海》与百度文心大模型融合的创新成果,具有高效、准确、多技术突破等特点,实现了从文字纠错到知识审校的跨越,能守护知识传播质量,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233.html

(0)
SebastianSebastian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