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北上》展开,详细介绍了剧中重要场景“花街小院”的搭建与创作过程,阐述了大运河在剧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故事背景,更是推动人物成长和邻里关系发展的纽带,展现了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讲述了故事从运河畔到北京的场景转换以及其中体现的地域文化表达。
电视剧《北上》以独特的视角,沿着运河沿岸一群少年从相知相伴到分离重聚的人生轨迹徐徐展开,将大运河文化与时代更迭巧妙融合,为观众描绘出一幅个人成长、时代奋斗与邻里人情交织的精彩画卷。该剧旨在通过细腻的叙事,展现运河的百年历史变迁,以及三代人对运河文化矢志不渝的传承与弘扬。
在风景秀丽的运河畔,有一处充满生活气息的“花街小院”,这里生活着几户相亲相爱的人家。他们虽然背景不同、经历各异,但运河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我国劳动人民伟大智慧和勇气的结晶。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在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与融合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情感连接意义。《北上》通过“一城一河一精神”的独特叙事闭环,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观众的情感共鸣,实现了主流价值观与青春语态的双向交融,让观众深切感受到非遗背后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深度。
在剧中,大运河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推动人物成长和邻里关系发展的关键纽带。在运河畔的“花街小院”里,邻里们在运河边相聚,有人运货摆摊,彼此互相帮助;有人坚守货船,有人选择卖掉,在分歧与和解中共同前行;有人北上奋斗,有人返乡创业,携手助力梦想成真。这些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场景,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烟火气息的运河人家生活图鉴。
当《北上》的镜头缓缓推开波光粼粼的运河水,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漕运通道,更是一部流动的文明史诗。它在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着中华文明的集体记忆。原来,真正的文化传承,并非深藏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而是鲜活地存在于升腾着烟火气的早餐摊、飘着红绸的婚船、浸润着汗水的雕刀之中。
在“花街小院”里,生活气息浓郁,每一户人家的饮食起居和手工技艺都经过了精心设计。马奶奶的炸油墩子,邵星池擅长的长鱼面,刘玉玲卖的绿豆糕……这些看似普通的细节,不仅是生活本真的呈现,更是运河精神的象征,体现了包容、互助、生生不息的内涵。总导演姚晓峰认为,河流赋予了人们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代人都有新的目标去实现,新世代青年会沿着父辈的足迹继续前行。
为了寻找理想中的“花街”,总导演姚晓峰与原著作者徐则臣、编剧赵冬苓沿着运河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从扬州段出发,一路走到徐州宿迁,最终抵达淮安。在江苏勘景和采风的过程中,他们几乎跑遍了所有的运河沿线。经过不懈努力,最终确定以小院生活作为叙事核心。姚晓峰表示,“花街小院”是这部剧的核心场景,它承载了所有的中心故事,是剧中主人公们20年时光的见证,是他们的故乡、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们离开后心心念念的家园,即便归来,流淌在血液里的依然是对这里的深情。因此,“花街小院”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时代浪潮下普通人命运的缩影。
画面中,大华子和妈妈正在运河边自家的小摊上辛勤劳作。
对于剧组来说,如何真实还原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是一个重要课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剧组不仅深入大运河沿线进行实地取景,还在主要取景地——巴城老街搭建了一个充满江南特色与历史韵味的“花街小院”,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在姚晓峰看来,剧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建立运河和人物的关系,因此,如何建立运河和花街、运河和小巷、运河和小院之间的关联尤为重要。剧组对街道和小巷进行了改造,建起了小院;改造了码头,调来了船,让整个场景充满生机,仿佛构建了一个真实的花街世界。
最初,姚晓峰并没有找到符合自己心中想象的花街。他看到的实景花街与想象中的差距很大,无法满足他对于《北上》中江南小巷、运河边“水和人”共生关系的构想。直到剧本完成后,选景时他跟着美术来到苏州,看到运河上一条像墙一样的大船从身边划过,这一壮观景象让他印象深刻。他感慨道:“一条大运河从家门而过,穿城而过,这就是我想要的。”剧中还巧妙地融入了评话、竹雕、昆曲、长鱼面等非遗文化、非遗工艺元素,以及漕运等历史元素,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深度融合。观众跟随花街六子穿梭于青砖灰瓦的小巷间,既能感受到古老文明的厚重,又能领略到现代经济的蓬勃活力。
总制片人谭君平回忆,当时大家找到一条能够实现的“花街”时都非常兴奋。她提到,导演在介绍搭建花街环境时非常细致,心中已经有了六家人的雏形,以及想要烘托出来的邻里关系。他会详细地描述这里该盖什么,谁家在这里做饭,这边要摆什么,那边要摆什么,谁转过头就能和另一家借东西。
画面中,花街二老的形象映入眼帘。
在故事的后半段,随着主人公“北上”创业,故事的场景从运河畔转移到了北京。在地域文化表达上,姚晓峰通过运河将花街与北京紧密关联起来。运河北上,花街的青年们在高考后也奔赴运河的终点——北京。在北京,除了青年人创业的标志性地点“中关村”之外,《北上》还将镜头对准了通惠河畔、亮马河畔的生活,突出了运河以及水所带来的乡愁和柔软。
姚晓峰认为,北京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地方。对于《北上》而言,他希望营造出一个具有不同气质、带有拼搏感的北京。为此,剧中特别纳入了水元素,这在过去的影视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北上》中的水,包括通惠河边、亮马河边的水,在乡愁和创业之间形成了矛盾和冲突,一柔一硬,构成了剧中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独特风格。
本文围绕电视剧《北上》展开,介绍了其以运河沿岸少年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展现运河百年变迁和文化传承。着重讲述了重要场景“花街小院”的搭建与创作过程,强调了大运河在剧中作为纽带推动人物成长和邻里关系发展的作用。还提及故事场景从运河畔到北京的转换,以及通过水元素体现的地域文化表达和乡愁与创业的矛盾冲突,全面呈现了该剧在文化、情感和叙事上的特色。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