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飞机C919上的观察窗和机头窗框由西南铝自主研发的航空铝材锻造而成,介绍了西南铝团队在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攻克的难关,以及取得的成就,展现了西南铝为国产大飞机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当国产大飞机C919呼啸着划破苍穹,翱翔于天际之时,机身上那一扇扇透亮的舷窗,宛如一双双灵动的“眼睛”,将天空与地面紧紧相连。或许鲜有人知晓,这些承载着旅客视野、关乎飞行安全的观察窗,以及看似构造简单实则精密复杂的机头窗框,均是由西南铝自主研发的航空铝材精心锻造而成。作为我国铝加工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西南铝凭借多年来持之以恒的技术攻关,成功托起了国产大飞机的凌云壮志。
“每一扇舷窗都要承受8倍大气压的极限考验,这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要扛住200公斤的冲击力。”西南铝C919旅客观察窗项目负责人陈丽芳指着观察窗模型,向记者娓娓道来。为了确保在万米高空的极端环境下,窗框仍能保持稳定,如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一般镇定自若,团队借助数字化仿真与微观组织调控技术,在仅有0.01毫米的精度范围内精心雕琢材料的晶体结构。同时,在攻关的艰难历程中,西南铝成功从粗加工迈向近零件加工,这关键的一步,实现了我国铝加工行业精密加工技术的重大跨越。
C919机头窗框和旅客观察窗所使用的铝合金,安装到飞机上后必须与机身、玻璃完美契合,严丝合缝。而且,在一万多米的高空,要承受高速飞行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对尺寸精度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偏差不能超过0.2mm。与此同时,从经济性和环保性的角度考量,利用先进材料助力大飞机“瘦身”减重,成为了业内持续追求的目标。
面对C919对材料“极致轻量化”与“安全可靠性”的双重考验,西南铝研发团队毅然投身于一场与毫米较劲的硬仗之中。作为飞机铝合金制造难度最大的机头窗框部分,西南铝攻关团队大胆创新,采用新型铝合金材料。经过两年多、上万次的反复试验,通过微观组织分析与工艺参数调整相结合的方式,成功突破了锻件性能、应力腐蚀性能这两个关键核心技术,使得国产铝材在韧性和抗应力腐蚀方面的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从实验室的科研探索到生产线的实际生产,西南铝创造了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国内首家通过适航认证的航空铝材供应商,首次实现民机锻件国产化,首次批量交付实现自主可控。这些带着鲜明“中国智造”烙印的铝材,不仅为C919穿上了坚韧的铠甲,更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让国产大飞机的“血脉”中流淌着自主创新的强大力量。
目前,西南铝已经为C919大飞机提供了各类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上千件,这些相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C919起落架的轮毂、机翼、机身等关键部件上。随着C919商业启航的号角吹响,西南铝已同步启动新一批新型材料的研发工作,继续在蓝天之上书写中国铝工业的创新传奇。
西南铝为国产大飞机C919提供航空铝材的情况。西南铝团队攻克了材料精度、性能等方面的难关,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和行业第一,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目前已为C919提供大量高性能铝合金材料,还将继续开展新型材料研发,展现了其在推动国产大飞机发展和中国铝工业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