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方医学院校之力,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地方医学院校: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注入新活力

本文围绕健康中国建设中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展开,指出地方医学院校应发挥自身优势,从推进免费医学定向生向县级医院延伸、推进“第一村医”持续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做好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供给三个方面进行政策集成和综合用力,以赋能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地方医学院校之力,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地方医学院校: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注入新活力

健康中国“神经末梢”的激活密码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深入贯彻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此过程中,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了健康根基。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基层,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仍存在着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卫生健康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

地方医学院校扎根地方,服务基层,具有多重重要角色。它是区域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重要教育机构,是基层卫生健康人才供给的“蓄水池”,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库”,更是谋划基层农村卫生健康策略的“策源地”。面对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地方医学院校理应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与创新。结合当前农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现状,可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政策上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发力。

推进免费医学定向生向县级医院延伸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在我国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县级医院处于基层重要地位,但由于福利待遇、区域位置、发展预期、职业规划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在人才的延揽、培育、留存和服务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从长远来看,借鉴以往免费医学定向生培养的成功经验,系统性地解决县级医院人力资源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难题,有助于提升县级医院的专科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其更好地担当起县域居民健康福祉“守门人”的职责。

首先,要紧贴基层实际,拓展学科专业,推动免费医学定向生培养工作提质扩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级医院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应从中央层面尽快出台为县级医院(县级中医医院)输送免费定向医学生的配套政策,通过政策激励,打通县级医院在医卫人才引育方面的难点和堵点。

其次,要发挥育人功能,对接基层需求,推动免费医学定向生培养工作模式优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要的责任和义务。应引导地方医学院校立足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特点,坚持从基层来到基层去的理念,秉持按需培养、满足需求、保证供给的原则,充分考虑基层卫生工作实际,采用差异化、特色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科学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推进“第一村医”持续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作出了明确部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第一村医”的成熟经验和有益做法,有助于缓解农村地区卫生健康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对农村三级医疗网起到固网补网强网的作用。

“第一村医”在内涵体系上与普通义诊有本质区别,它是学校服务区域社会、增进民生福祉的一种制度性安排,是普通义诊的全面升级。其具有目标明确、体系完善、连贯有序、保障有力等特点。在组织领导上,由学校党委直接部署和具体指导;在服务内涵上,响应国家战略,聚焦医疗扶贫和健康助农;在运行机制上,充分发挥所属医疗集团的优势,提供坚实的支撑;在助农形式上,全面赋能基层健康事业,学科涵盖广泛,形式丰富多样。

一方面,要做好政府推动,实现“第一村医”由高校创设到政府主导的转变。聚焦乡村健康治理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加快推动“第一村医”工作从高校首创向政府主导转变,从高校自主推进向集聚社会资源统筹推进转变,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向基层卫生健康事业,构建市、县(区)、乡(镇)、村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基层健康保障服务体系。

另一方面,要丰富健康供给,拓展“第一村医”服务外延,持续做好“健康 +”工作。优化帮扶机制,畅通帮扶渠道,针对农村人口健康可行能力短缺和健康行动能力受限等问题,鼓励“第一村医”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同时,将工作侧重点转移到农民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上,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引导农村居民增强主动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让农民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

做好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供给

截至202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按照联合国划分标准,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其中,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占比较高,老龄化水平和演进速度明显高于城镇。地方医学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基层,熟悉农村情况,理解农民需求,具备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拥有丰富的理论积淀和专业素养,理应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农民健康供给的主动贡献者。

一是要发挥智库作用,做好农村老年健康的医学研究。引导地方医学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着眼于农村社会治理和老年健康管理,统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聚焦地方病、常见病、老年病、慢性病等农村老年群体多发易发频发性疾病,搭建健康科研平台,开展健康科研攻关,深入探究疾病发病机理,取得健康科研成果,为地方政府解决农村老年健康困局、优化农村社会治理结构提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二是要满足基层需求,培养好农村老年健康管理人才。针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专业健康管理人员短缺等制约农村老年健康服务提升的短板弱项,地方医学院校可利用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平台,明确培养目标,设置专门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比重,提高人才培养与农村老年健康需求的适配性。同时,引导地方医学院校创新健教宣传媒介,优化健教宣传途径,丰富健教宣传内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研发适合农村特点、老年群体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健康宣教资料,手把手教老人学习和实践,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助力他们幸福、安详地度过晚年。

总之,只要持续优化农村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切实畅通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通道,地方医学院校就一定能够在赋能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

以地方医学院校之力,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地方医学院校: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注入新活力

本文强调了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存在的问题,指出地方医学院校应从推进免费医学定向生向县级医院延伸、推进“第一村医”持续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做好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供给三个方面发力,持续优化农村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畅通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通道,以实现基层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7433.html

(0)
marjoriemarjorie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